文山丘北:組建村級共建理事會 健全鄉村治理

近年來,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堅持黨建引領,通過典型示范,有序推進村級共建理事會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全縣轄區106個村(社區)全部完成村級共建理事會組建,村(居)民小組共建小組也在有序組建中。
群眾投工投勞參與道路改造建設。
黨建引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丘北縣堅持黨建引領,按照政府提供指導、資金補助等方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動員群眾投工投勞參與家鄉建設。樹皮鄉樹皮村委會通過村民代表會議,組建由村黨委書記任主任,3名村委會干部任副主任,村小組黨支部書記、村小組長、村民代表等為成員的村級共建理事會,在“美麗集鎮”建設項目中,負責工作任務派單、收集群眾意見、協調項目推進,讓300余戶群眾成為主體。
“美麗集鎮”建好后,人流明顯增加,門面租金戶均提高2000元,商戶增加收入5000元,阿吉大街門面從“沒人租”到“搶著租”,新增商戶20余戶。同時,有效帶動產業發展,逐步實現烤煙10萬擔、辣椒10萬畝、萬壽菊10萬畝“3個10萬”目標,帶動群眾民族文化活動正常開展,廣場舞成為新風景。
八道哨鄉阿諾村以黨支部為核心,成立村民小組共建小組,整合建筑施工、水利水電、農業技術等專業人才組建服務組,由黨員、技術骨干牽頭帶領群眾參與污水治理、庭院改造和村庄綠化美化。通過"黨支部+人才+群眾"模式,有效破解"干部干、群眾看"的困局,推動"要我干"向"我要干"轉變,激發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群眾參與建設、參與村內管理的自主性,有力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群策群力,節約鄉村建設成本
丘北縣聚焦“花小錢辦大事”,在項目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積極組織群眾參與村內項目建設,節約了勞動成本。同時,將節約下來的項目資金合理安排到村內進行建設,進一步擴大項目覆蓋面,實際投入與定額預算相比,成本節約明顯。
八道哨鄉阿諾村在共建過程中,為用好有限的資金,村內組建建筑施工、水利水電等專業服務隊,帶領群眾投工投勞參與污水管網、庭院改造建設等項目。在污水管網建設項目中,發動群眾投工投勞,為項目節約資金70萬元。在庭院改造中,政府提供物資,群眾自建,節約資金40萬元,村民小組運用節約下來的110余萬元資金修建提升村內道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旅游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
共管共享,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以前總覺得修路是政府的事,現在明白建設家園要靠大家一起使勁。”錦屏鎮阿宜鄉村村民李大哥感慨道。通過參與道路硬化,村民不僅改善了生活環境,更在勞動中增強集體榮譽感,一條路的建設,凝聚起全村人的心。
丘北縣堅持建管並重,樹皮鄉樹皮村從集鎮居民的意願出發,並結合集鎮管理需要,組織村干部、支部黨員、村民代表共同商議並通過集鎮管理公約,並形成朗朗上口的“集鎮公約三字經”。同時,形成樹皮鄉集鎮服務清單,明確責任人、聯系方式,從大街清掃、規范停車、市場配套、公廁打掃、污水處理、垃圾清運等方面抓好服務。
八道哨鄉阿諾村組建的專業服務組,為群眾提供建筑施工、污水管開挖埋設等服務,開展組團式發展,有力提升了“土專家”“田秀才”在鄉村治理中的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村級事務持續向上向善向好。
錦屏鎮結合鎮情實際不斷探索基層群眾自治工作機制,建立村級共建理事會16個,實施項目9個,群眾自籌資金238.02萬元、投工投勞0.18萬個,一個個“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惠民工程成為讓鄉村治理由“政府大包大攬”轉變為“政民合力建管”,進一步深化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千萬工程”經驗落地開花。(胡良珍、盧左花 文/圖)
來源:丘北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