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在“村咖”品一杯咖啡裡的田園牧歌

2025年02月14日08:3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村咖”品一杯咖啡裡的田園牧歌

一杯咖啡,一份甜品,一本閑書……年輕人在咖啡店裡“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場景,仿佛在城市的任意一個角落都能看見,只是人們坐在店裡雖愜意悠然,走出店外卻仍是車水馬龍。

但當這樣的咖啡店開在鄉村,卻是截然不同的畫面。陽光打在爬滿藤蔓的石牆上,田埂上吹來的風擁著咖啡香氣,眼前是遠山與飛鳥、田野與清溪,耳邊是“咕嘟”冒泡的開水和咖啡豆被碾碎的細密聲音。在鄉村裡的咖啡店,來時是愜意,走時更是悠然。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尋覓這樣的鄉村咖啡店、茶舍消遣時光,探店的熱情並沒有因冬日的冷意而減少,有人順路駐足,也有人慕名而來,“村咖”逐漸成為鄉村旅游一道亮麗的風景。

“村咖”是另一個世界

“偶然來到這家獨棟咖啡館,仿佛踏入了另一個世界,綠意盎然,花香襲人,瞬間被這份寧靜包圍。”來自河南的95后黎芝去江西景德鎮旅游時邂逅了當地一家“村咖”,店內高品質的咖啡和周邊寧靜的環境讓她體驗非常好。黎芝平時喜歡旅行探店,尤其愛打卡在鄉村旅游時遇到的咖啡店,已體驗過數家不同風格的“村咖”。

陳波的“柴房咖啡”。受訪者供圖

來自北京的90后周爾美也有同樣的興趣,她雖然不是咖啡愛好者,但卻是不折不扣的“村咖”探店愛好者。周爾美擅長攝影,在她的社交平台主頁中,有數十篇鄉村咖啡店的打卡帖子,優美的自然風景配上精美的咖啡圖片,引得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直呼“向往”,還有很多人看到她的推薦后即刻動身前往。近兩三年,她的打卡足跡幾乎遍布北京郊區的“村咖”,“平谷區的山區咖啡館差不多都去過了,懷柔、延慶、門頭溝、昌平幾個區火爆的咖啡館也都去打卡過。”周爾美說。

在周爾美看來,城市裡的咖啡店場地小、人員多,同質化嚴重,而鄉村的咖啡店從裝潢上就各具特色,“且多數保留了原建筑,如石屋、柴房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內部改造、升級軟裝等,增加氛圍,場地也很大”。她也因此會專程驅車前往,“一路上風景很美,也不會堵車”。

像黎芝和周爾美這樣喜愛咖啡和咖啡店的年輕人還有很多。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去村裡喝咖啡,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村裡開咖啡店。據媒體報道,截至2024年,全國共有4.4萬余家咖啡館位於村裡,“村咖”數量較多的省份有:雲南、廣東、安徽、河南、浙江。

浙江湖州青年陳波就是“村咖”店主,白牆、石瓦、斑駁的木門與散落的柴堆……她的店面“柴房”位於湖州吳興區八裡店鎮潞村,由村中一間普通的柴房改造而成的“柴房咖啡”,也是八裡店鎮潞村的一家網紅咖啡店。

2021年,作為湖州本地人,陳波瞄准了潞村鄉村改造和業態升級的機會,將開“村咖”的想法落了地。在改造店面時,她專門在店內裝飾上融入了外婆家的老家具、20世紀80年代的縫紉機、唱片、磁帶……每件東西都極富年代感。陳波的“村咖”不僅裝修風格有鄉村特色,整個產品的供應鏈還都以綠色低碳為主,很受游客歡迎。

喝的不只是咖啡

放棄家門口便利的咖啡店,游客千裡迢迢跑到“村咖”喝的只是一杯咖啡嗎?

福建寧德屏南縣龍潭村,馬洋的47樹書屋咖啡廳。受訪者供圖

在社交平台上關於“村咖”的帖子中,不少人都提到了一個關鍵字,“慢”。黎芝說,每次一去“村咖”,就感覺時間都“放慢了”,“點一杯咖啡就可以坐一個下午,傍晚吹著晚風喝著咖啡,都舍不得走”。

“慢”也是四川青年、“村咖”店主馬洋的經營理念和生活理念,她的3家“村咖”都位於福建寧德屏南縣。在成為“村咖”店主之前,馬洋開過小店,也經營過民宿。她向往“仗劍走天涯”式的瀟洒生活,願意選擇一種讓自己愜意的生活方式,也希望將這種生活態度傳遞給大家。

作為一個四川人,馬洋原本對咖啡和茶沒那麼感興趣,但來到福建以后卻愛上了茶,發現“喝茶是有儀式感的”。對她來說,儀式感就是一種熱愛生活的體現,“當你很認真地去清洗茶具,等待水燒開,泡茶時,至少在這5分鐘裡,你是完全沉浸在裡面的,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受”。馬洋家的咖啡店也隻做手沖咖啡,“從烘焙豆子到研磨,再到一點一點注水萃取,這個過程中你是聽不到外界任何聲音的”。

在她的眼中,這樣的咖啡店氛圍,這樣享受咖啡的模式,能且隻能在鄉村中體驗到。馬洋說,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讓很多人沒有時間和心境去享受一杯“慢”咖啡,更多的是“打包帶走”。即使店內放著慵懶優雅的音樂,刻意打造出愜意的氛圍,試圖隔絕店外的嘈雜,可“當你走出那家咖啡店后,你的內心仍是喧囂的”。

“但在我們這裡不一樣。”馬洋指著村裡的白牆黛瓦、小橋流水說,“你從步入村裡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不知不覺慢下來了。”這樣的環境本身就能給人舒適的感受,這種鄉村獨有的環境帶來的氛圍也是城市難以復制的。“在我們家消費的客人,即使我告訴他們要手磨豆子,需要等至少半個小時,他們都是很樂意去等的。”她說,在城市中的人不一定有這份時間和耐心,“所以‘村咖’是有在地性的,沒辦法把它復制到城市裡”。

南開大學旅游學院院長徐虹認為,游客專門選擇到鄉村來喝一杯咖啡,喝的也是“村咖”店主對咖啡的理解,包括咖啡的選品、店面的經營、營銷渠道的建設等各個方面,“不是簡單地開一個咖啡店的問題”。在徐虹看來,“村咖”傳播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店主要了解來鄉村喝咖啡的人有什麼樣的需求或價值追求,“否則游客喝了咖啡、拍了照片,卻覺得這家店沒什麼能激發他享受愜意生活的價值點,也就不會成為‘回頭客’了”。

以咖啡和茶為媒介,以村庄為載體

但對於大部分“村咖”來說,如何面對當地鄉村旅游客流淡旺季的影響,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福建寧德屏南縣龍潭村,馬洋的47樹書屋咖啡廳。受訪者供圖

專程為某一家咖啡店前往鄉村的客人畢竟在少數,即使鐘情於某家店,也難以隔三差五就去消費。“淡旺季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只是說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盡量平衡淡旺季的問題。”徐虹認為,一家咖啡店平抑淡旺季的力量有限,因此“加內容”很重要。不僅鄉村要“加內容”,“配套設施得跟上,鄉村要結合自身定位,豐富周邊的配套內容和旅游吸引點”,同時“村咖”也要“加內容”,“要思考游客除了喝咖啡還能做什麼?”徐虹說,如果能在店內開設相關的沙龍、交流、講座,或是結合當地特色推出不同的菜單,制作文創產品,加深游客對咖啡文化的理解,那麼他們的體驗就會更好,也更願意在不同季節來。

馬洋也在努力擺脫淡季給咖啡店帶來的影響,她會經常組織公益性咖啡教學、主題式活動、手沖咖啡比賽等活動吸引客流。在豐富多元的活動影響下,有時“淡季甚至比旺季營業額還好”。“在淡季我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開展活動,吸引到的客戶群體更精准。有時,在淡季遇到一個咖啡愛好者,甚至可以在店裡坐一天,把我們家豆子全部喝一遍,再買一堆咖啡豆帶走。”馬洋說,淡季來的客人也因此更容易跟他們形成強烈的情感連接。在這樣的平衡下,馬洋的一家“村咖”平均一個月的營業額能達到3.5萬元。

陳波的“柴房咖啡”也緊扣湖州當地特色,在不同的時節推出不同的飲品及特色鄉村小吃,如當地美食枕頭粽、千張包。他們的網紅產品“捌裡餛飩”名字就來源於八裡店鎮的地名,“清晨千張”則賦予了千張包對於生活的美好寓意,這些產品都深受游客歡迎。除此之外,陳波還通過獨家設計,將一些柴房的文創產品和當地文旅相結合,推出一系列的印章、冰箱貼、明信片等。“柴房咖啡”的文創產品還在第六屆浙江國際智慧交通產業博覽會進行了展銷。

一家家“村咖”“村茶”也為中國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注入活力。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國已推出1597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為22.48億,同比增加15.5%﹔接待總收入為1.32萬億元,同比增加9.8%。“咖啡下鄉”也為鄉村青年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在陳波和馬洋店裡工作的,都是當地返鄉青年,而在全國,還有成千上萬家這樣的“村咖”。

“‘村咖’也好,‘村茶’也好,都是以咖啡和茶為媒介,以村庄為載體,對於鄉村旅游的客流增長、當地就業機會的增加、產業的興旺、鄉村的富裕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要用好這樣的新業態。”徐虹說。(蔣繼璇 戴納  應受訪者要求,黎芝、周爾美為化名)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