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新年俗連接過去與未來

今年的春節即將結束。在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融合新場景、新玩法的新年俗,為傳統佳節增添著別樣的儀式感。
植根於農耕文明的春節歷久彌新,傳統年俗與時俱進,新年俗不斷涌現,更折射出節日的生命力。年俗凝聚共同的價值情感,在不同的時代,形式或有變化,但核心的價值指向始終不變。今天,高鐵車廂裡的移動非遺館、煙花綻放間的無人機表演、跨越時空的視頻拜年、借鑒木版年畫的游戲形象,讓傳統節俗走進生活、融入時代,綿長的歷史文脈得以在守正創新中延續。追求時尚的年輕人選擇用科技的方式打開春節——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美好祝願,充滿創意的溫暖祝福一鍵直達﹔提前定制屬於自己的電子紅包封面和拜年表情包,讓拜年既喜慶又不失個性﹔逛一場科技廟會,看過機器狗與醒獅隊共同起舞,還能再品嘗一杯機器人制作的咖啡。這樣新潮現代的過年方式,也在為越來越多的老輩人所接納。智能手機成了他們過年不可或缺的工具,觸屏就能與遠方的親友問候互動,表達心意,習慣了面對面拜年的他們,也在喜歡上鍵對鍵的祝福。線上線下新舊交織,歷經千年的年俗向新而生,應時而變,因社會的流動、技術的演進、文化的融合而產生新的樣態,煥發出新的活力。
有人曾擔心現代科技會讓年味流失,確實,年俗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無論怎麼變,“在一起”的年味從來沒有淡過。回家過年催生春運大潮,行色匆匆裡,人們正在用新的方式詮釋過年“在一起”的含義。帶上臘肉香腸,奔赴兒女工作的城市“反向團圓”,體驗新鮮的城市氛圍,享受小家庭的溫情與陪伴,這是在一起。趁著假期,呼朋喚友到天涯海角坐享藍天大海,到北國邊陲欣賞冰雪世界,到湘西山寨感受苗族風情,到世界各地體驗時尚風潮,來一次詩與遠方的邂逅,這是在一起。全家同游,到博物館尋遠古先人的足跡,賞精美絕倫的瓷器,讀泛黃厚重的古籍,聽娓娓道來的講解,想古今交融的脈絡,來一次充實的文化之旅,這是在一起。團圓在一起的年味,因時代的變化而更加豐富、更加溫馨,這是社會變遷、文化流變帶來的自然結果。年味的本質,在於情感的連接與文化的傳承,隻要心有所向,心中有所牽挂,年味總會依照時間的約定回到我們身邊,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歸屬感。
年俗因科技的發展而變得更時尚更豐富,年味因文化的創新而變得更醇厚更長久,年景因共同的奮斗而變得更親切更動人。有關春節的一個個中國故事,展示了中國人守正創新的文化立場、一以貫之的拼搏精神、和諧和睦的美好追求。這個寄托著無數中國人情感與記憶的節日,正以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姿態,連接起過去與未來,凝聚起中華兒女的信心與希望。(作者:李廣春,系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