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百歲蔣風:童心不老 詩意依然

2025年02月10日08:4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百歲蔣風:童心不老 詩意依然

  蔣風的部分著作

  20世紀80年代,蔣風和小學生談寫作。

  1988年,蔣風(中)參加全國兒童文學發展趨勢研討會,與他的研究生吳其南、王泉根、方衛平、鄒亮相聚在煙台。

   學人小傳

   蔣風,1925年生於浙江金華。兒童文學研究專家,國際格林獎獲得者。1947年畢業於英士大學。曾在中學和師范學校任教,1956年到浙江師范學院(今浙江師范大學)任教。曾任浙江師范大學校長,曾兼任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亞洲兒童文學研究會共同會長。編著有《中國兒童文學講話》《兒童文學概論》《中國兒童文學史》《玩具論》等。

   2025年,蔣風整整一百歲了。偶有學生或中青年學者來家中拜訪,他坐在輪椅上,面帶笑意地與他們交談,帶著濃濃的婺城鄉音,眼中充滿堅毅。

   一百年,是迄今為止蔣風走過的生命長度,也是中國兒童文學從萌芽到發展的時間跨度。一路走來,在兒童文學的柔波裡,蔣風甘做一條水草,執拗地追尋彩虹似的夢。他說:“兒童文學是我一生的事業,但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普普通通的兒童文學教師。”

  風華初啟

   蔣風1925年生於浙江金華。他的祖父蔣蓮僧,是清光緒年間的秀才,后成畫壇名家,與黃賓虹、張大千等多有交往。他的父親蔣彝,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七師范學校(金華師范學校前身),先后在金華、上海、衢州等地任教。他的母親范舜華出身書香之家,熟讀詩詞歌賦。每逢夏日酷暑,蔣風就會聽到她輕聲吟詠:“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至秋夜清涼,她則低吟淺唱:“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四季流轉,天地悠悠,母親的吟誦喚起了蔣風心中的愛,亦是他文學之夢的源泉。

   1933年,在金華中學附小讀四年級的蔣風,遇見了恩師徐德春和斯紫輝。徐德春鼓勵學生寫日記,還把一些文學讀物介紹給蔣風閱讀。斯紫輝用整整一學期的時間,細致講解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名作《愛的教育》。學期末,斯紫輝將這本書贈予蔣風,並在扉頁深情寄語:“要永遠記住,讓自己那顆平凡的心,時時刻刻閃現出不平凡的光彩來。”這是蔣風人生中的第一本藏書。后來,他成了圖書館和舊書店的常客,沉醉在魯迅、巴金、許地山、朱自清等新文學大師的作品和俄蘇文學的天地中。蔣風回憶,少年時期閱讀蘇聯兒童文學作家班台萊耶夫的《表》和《文件》的經歷,指引著他日后走上兒童文學研究的道路。

   在家庭氛圍和學校教育的潤澤下,蔣風自幼便懷抱文學志趣,才情早現,11歲時就在鄭振鐸主編的《兒童世界》上發表了第一篇習作《春天來了》:

   花紅了,草綠了

   鶯兒站在樹梢頭,唱著迎春的曲調

   啊!原來春天來了

   小朋友!

   切莫把春光辜負了!

   這是一首關於春天的詩。春天帶來的是希望,正值童年的蔣風用文字種植了希望。就這樣,蔣風在金華中學讀到了初一,日子雖清貧,但有書相伴。然而,1937年下半年,日軍的轟炸打破了短暫的安寧,學校被迫遷往鄉下。蔣風隨母親避難,來到了一個名為玲瓏岩的小山村。當時村裡急需一名小學教師,母親為生計著想,未與蔣風商量便替他接下了這份工作。一夜之間,年僅13歲的蔣風從學生變為老師,擔起了教書育人的重任。盡管年少,肩上的責任讓他快速成長。半年后,他結束了這段特殊的教學經歷,隨家人返回金華。之后,蔣風開始為《東南日報》副刊和《浙江日報》撰稿。

   在戰亂中,蔣風顛沛流離,但對美、愛與和平的執著追求,令他心中永存一盞希望的明燈。1942年,蔣風得知東南聯大將在福建建陽組建的消息,心中立刻燃起求學的願望。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從浙江常山出發,結伴踏上了旅途。為躲避日軍投下的炸彈,他們隻能夜間趕路,白天休息。途中,蔣風的左腳意外受傷,露出了鮮血淋漓的腳骨,但他仍堅持跟在同伴身后,艱難地到達了目的地。蔣風先后考取東南聯大先修班、暨南大學文學院,最終在英士大學完成了學業。大學期間,蔣風和同學一起參加愛國運動,發動抗美反暴大游行,掀起遷校請願活動,還建立了大江通訊社,從事革命宣傳工作。在大學讀書的這段日子痛苦而艱難,但蔣風永遠高高地昂著頭,拿著筆去與苦厄決斗。

   大學畢業后,蔣風被聘為《申報》駐金華記者,兼任《浙中日報》採訪部主任。他深知肩上的重擔,無論何時都不敢懈怠。某日,他在《申報》上偶然瞥見一則驚心動魄的消息:三個孩子讀了劍俠神怪的連環畫后,相約求仙學道,最終誤入歧途,跳崖而死。由於缺乏正確的引導,三個鮮活的小生命就此消逝。這則消息令蔣風震撼不已,深感關愛兒童責任重大。這一事件如同一記警鐘,激發了他為兒童創作健康文學的決心。這不僅是他童年時期“愛的教育”的延續,更是兒童文學的根底,蘊含著他對生命、希望與愛的深切思考。

  揚帆遠航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些師范院校的中文系與教育系逐漸開設兒童文學課程。然而,很多人還未認識到兒童文學的重要性,甚至把兒童文學視為“小兒科”。1956年被分配到浙江師范學院(浙江師范大學前身)任教后,蔣風毫不猶豫地踏上了為兒童文學正名的道路。在他心中,兒童文學並非無關緊要的“二等文學”,而是培育新人的“朝陽文學”。

   蔣風意識到,要擴大中國兒童文學的影響力,就必須將其納入學科化的軌道,這也意味著要重建中國兒童文學的學科范式。由於沒有先例可循,這一過程注定困難重重。1959年6月,蔣風的《中國兒童文學講話》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專著源自他在教授兒童文學課程時編寫的教案,概述了我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程。由於資料匱乏,該書僅6萬多字,但初步描繪了中國兒童文學史的框架。在當時的中國兒童文學界,它的問世如同一隻報春的燕子。兒童文學作家魯兵贊譽道,此書不僅是我國兒童文學的史略,而且是整理和編寫我國兒童文學史的一個良好開端。

   1978年,全國少兒讀物創作出版工作座談會在廬山召開。會議呼吁高等院校要開設兒童文學課,出版社要多出兒童文學精品。兒童文學從此逐漸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1979年,茅盾發表《少兒文學的春天到來了!》一文,指出:“我覺得少兒文學的題材是廣大無限的,隻要能解放思想、博覽廣搜,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我國少兒文學的新時代必將到來。”這時候的蔣風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寫作《春天來了》的11歲“小朋友”,但“切莫把春光辜負了”的熱情猶在。兒童文學的春天也真的來了!

   那是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蔣風的研究也迎來了新機遇。1978年,蔣風開始整理自己講授兒童文學課的教案,在文學史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等內容,於1982年5月在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兒童文學概論》。此書回答了“為什麼要”“是什麼”“為什麼人”以及“如何為”等兒童文學的根本問題,初步構建了“文學性、兒童性、方向性”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兒童文學理論架構。巧合的是,蔣風深度參與的北師大等五所高校集體編寫的同名《兒童文學概論》,也於同年同月由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前者是個人編撰的成果,后者則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蔣風的兒童文學研究以其理論的前瞻性、反思性,介入了我國兒童文學創作的大潮之中,為這一“人之初”的文學注入了理性的思考。

   毋庸諱言,中國兒童文學曾走過一段迷惘的道路。如何走自己的路,建立我們自己的兒童文學理論體系,這是擺在蔣風面前的一道難題。在他看來,中國學者一方面要認真總結本土兒童文學創作實踐的歷史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借鑒國外兒童文學的理論資源。他始終認為,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走向世界。但走向世界並不是跟在西方人后面邯鄲學步,沿襲別人的老路,而要在確立中國兒童文學民族性的基礎上去擁抱世界。抱著這種學術的“野心”,蔣風大踏步走向了兒童文學研究這條“光榮的荊棘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1986年,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蔣風主編的《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1991年,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又出版了他主編的《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這兩本書是中國兒童文學史研究的奠基之作。2024年,根據這兩部兒童文學史修訂的《中國兒童文學史》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將翻譯為英文向海外發行。漫長的60年,從《中國兒童文學講話》到《中國兒童文學史》,蔣風從未停下撰寫、修訂這部史稿的腳步。

   在《走在光榮的荊棘路上——我和兒童文學》一文中,蔣風寫道:“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中外交流,唯有通過交流,才能實現進步,才能獲得發展。”他深知,中國兒童文學應該走上國際舞台,並一直為此進行努力。正如詩人聖野所言:“蔣風先生始終致力於讓中國兒童文學走出去,他無疑是展開中外兒童文學交流的最熱心的開拓者和見証人。”為了更好地讓中國兒童文學融入世界,蔣風成了地地道道的“社會活動家”。1987年,他成為國際兒童文學學會首位中國籍會員,隨后又陸續擔任亞洲兒童文學研究會共同會長、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顧問及國際格林獎評委等多個國際學術組織的職務。作為亞洲兒童文學研究會共同會長,蔣風積極推動亞洲兒童文學的交流與合作。在他和另外兩位共同會長的倡導下,亞洲兒童文學大會每兩年舉辦一屆,中日韓等國家輪流主辦。到2024年為止,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已成功舉辦了16屆。

   在蔣風等兒童文學先驅的努力下,中國兒童文學沒有成為世界兒童文學的“棄兒”,而是以獨特的精神風貌匯入世界兒童文學的主潮。它從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中汲取養分,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氣派和世界眼光的兒童文學體系。毫無疑問,中國兒童文學不僅為中國的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為全球兒童文學的發展貢獻了來自東方的智慧與力量。置身於這一現場,我們分明看到了蔣風融匯古今、交通中西的胸懷,領略到“聖賢之血路,散殊於百家,求之愈堅,則得之愈真”的深刻與博大。

  桃李滿園

   為擴大兒童文學的影響力,蔣風憑著一股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率先在全國招收兒童文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979年,吳其南成為蔣風的第一個研究生,他也是中國第一個兒童文學方向的研究生。此后,王泉根、湯銳、方衛平、湯素蘭、韓進等人先后成為蔣風的學生,他們至今活躍在兒童文學領域,浙江師范大學也因此贏得了“兒童文學人才培養的搖籃”的美譽。談到研究生培養,蔣風坦誠地說:“有的人怕啊,怕自己的學生超過自己,我就不怕。我欣慰的是,看到一代研究生比一代研究生進步,都在青出於藍勝於藍。這才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當做的事情。”蔣風以開放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學子,為兒童文學的發展積聚了大量人才。

   在浙江師范大學榮休后,蔣風並未停下兒童文學研究的步伐。他創辦了《兒童文學信息報》,至今已經堅持辦報三十年。這是一份傳播我國兒童文學信息的報紙,為深化兒童文學界的交流與合作作出了貢獻。同時,他還創辦了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並別出心裁地以該中心的名義開辦非學歷兒童文學研究班,免費招生。隻要是兒童文學愛好者,不限年齡、職業和學歷,都可以報名入學。年長蔣風兩歲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孫毅也是這個研究班的學員,兩人的友誼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在學界被傳為佳話。從1994年創辦至今,這所“沒有門檻、沒有地址、沒有名稱、沒有學歷”的“四無大學”已經成為全國兒童文學愛好者的“夢工廠”。

   蔣風把畢生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兒童文學教學、研究和閱讀推廣上,不斷開枝散葉,桃李滿天下。可喜的是,他的不少研究生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研究的中堅力量,而受他培養和幫助的許多兒童文學愛好者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悠悠的風吹動了搖曳多姿的小草,眾多兒童文學愛好者,如作家湯湯、毛蘆蘆等人在他的引導下走上了兒童文學創作之路,大家都尊敬地稱他為兒童文學的“老父親”。

   在蔣風等前輩學人的開創和引領下,我國兒童文學事業蒸蒸日上,從當年的丑小鴨逐漸成長為羽翼豐滿的白天鵝。盡管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仍然存在瓶頸,比如沒有獨立的學科歸屬,沒有一份權威的兒童文學理論研究雜志,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人相對較少,然而,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蔣風囑咐后學,要再加一把火,再出一身汗,讓中國兒童文學發出更大的光亮。

  壯心不已

   2011年,86歲的蔣風榮獲第13屆國際格林獎。創辦於1987年的國際格林獎,每兩年評選一次,與國際安徒生獎並稱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兒童文學獎項。蔣風成為中國首位國際格林獎得主。評委會認為,蔣風不僅是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領域的開創者與集大成者,更是一位富有前瞻精神的實踐者。他的創新舉措和卓越成就,不僅填補了該學科在中國的多項空白,還使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躋身世界前列。在頒獎儀式上,蔣風發表了題為《中國兒童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演講,他謙遜地表示:“這個獎不屬於我個人,而是屬於中國兒童文學理論工作者們共同的榮譽。”回校后,他毫不猶豫地捐出全額獎金,在浙江師范大學設立“蔣風兒童文學獎”,用以表彰在兒童文學學術研究與創作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國學者和作家。劉緒源、朱自強、韋葦、黑鶴、韓青辰、舒輝波等,都曾獲得過這個獎項。

   2016年,蔣風申報的“《世界兒童文學事典》修訂本”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此時他已經91歲高齡。他說:“我不是想逞英雄,隻想老有作為。”經過五年多的辛勤編撰、修訂與校對,300萬字篇幅的《世界兒童文學事典(修訂本)》終於在他不懈努力下完成了。2022年,蔣風在看到《光明日報》上征集“非洲研究系列叢書”的公告后,毅然決定撰寫《非洲兒童文學概貌》,以填補國內這方面研究的空白。他的這一學術規劃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目前這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蔣風始終與時俱進、不改初心,生命不息、求索不止。

   在散文集《未圓的夢》中,蔣風寫道:“有夢最美,因為有夢往往就有希望相隨。”蔣風的同事梅新林教授說,先生喜歡做夢,也善於圓夢。大至宏偉理想,小至普通心願,他都喜歡稱之為夢,然后執著地圓夢。多年來,蔣風一直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兒童文學館。為了這個“未圓的夢”,他不僅奔走呼號,還捐出自己珍藏的萬冊藏書,以及數以萬計的剪報資料和往來信件。在多方努力下,兒童文學館將在浙江師范大學建成,它集文學性、兒童性與時代性為一體,以展示中國兒童文學和世界兒童文學的輝煌成就。

   蔣風對學術的熱忱與責任感,始終貫穿在他的每一項工作中。他不求功名,不計得失,數十年如一日為兒童文學事業的發展默默耕耘。蔣風深深地愛著每一個孩子,一直致力於在孩子的心中播撒詩的種子。在金華,“蔣風書院”和“蔣風書屋”遍布各社區和圖書館。他先后在金師附小、環城小學、江濱小學等學校推廣兒童詩,舉辦“蔣風爺爺教你學寫詩”系列講座,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激發他們對詩歌的興趣。他已百歲,但擁有一顆不老的詩意童心。正是因為這顆真摯的心,讓他有勇氣與力量克服困難,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百歲蔣風再次提出,和平是兒童文學的永恆主題。和平不僅是孩子們“歸來早”和“放紙鳶”的溫暖底色,也是他們“歌聲振林樾”和“疾走追黃蝶”的現實港灣。他始終堅信,兒童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知識,而且更是傳播和平與愛的載體。

   作家林世仁為蔣風寫了這樣一首詩:

   一百歲的風

   為什麼讓世界都踮起了腳尖?

   風沒有回答,只是微笑地繼續往前吹

   由過去吹向未來

   吹過江邊的楓樹

   吹過荊棘的道路

   一路吹響出童心的口哨

   而被風拂過的世界

   仿佛心中也誕生出一縷風

   在兒童文學這條“光榮的荊棘路”上,蔣風用文字和行動開辟出一條光明的道路。這陣風輕輕吹拂,喚醒了無數沉睡的心靈。在他溫柔的目光中,希望的種子綻放出花朵,小草也悄悄在陽光下探出頭來。他正在傾聽花與草的理想之歌,歌中有自由、成長、堅守與愛。   (作者:吳翔宇,系浙江師范大學教授﹔安爽,系浙江師范大學博士生)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