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科技廳統籌協調配置創新力量、資源要素和人才隊伍開展聯合攻關——
科技力量守護滇池水清景美
在昆明滇池草海,紅嘴鷗漫天飛舞。 本報記者 楊崢 攝
“無人機+聲紋圖譜識別+高清攝像機”,在滇池周邊,研究人員通過AI智慧鳥類多元觀測系統長期監測鳥類群落變化。目前,高清攝像機在滇池周邊已經識別到了骨頂雞、綠頭鴨等17種水鳥。作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人工+智能生態”系統觀測的一部分,AI智慧鳥類多元觀測系統大大提升了監測的效率和准確性,同時為評估濕地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水平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近年來,省科技廳圍繞滇池保護治理,統籌協調配置科技創新力量、資源要素和人才隊伍開展聯合攻關,用科技力量守護好高原湖泊。
統籌力量 協同攻關
滇池是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有“高原明珠”之稱。從水系構成看,滇池流域面積為2920平方公裡,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地處長江、珠江和紅河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注入滇池的大小河流共有20余條,是重要的生態系統。
針對滇池保護治理重大科技需求,雲南省統籌省內外科技創新力量,共同開展攻關。省科技廳會同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和部門,研究分析雲南高原湖泊生態修復、生境退變風險預警、重點入湖河道水質改善、水生態系統演變、水環境治理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和治理難點、堵點,積極落實促成雲南省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關於高原湖泊治理的科技合作。
2024年4月,雲南省政府與清華大學簽訂生態環境科技合作協議,共同開展以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為重點的理論研究、科技攻關及關鍵技術研發,形成符合雲南實際的生態環境保護“原理突破—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及產業化推廣”創新鏈條。
依托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和省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研力量,雲南省組織策劃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其中,由雲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清華大學參加的“雲南普渡河—螳螂川流域磷污染精准識別關鍵技術與多維防控技術研發”等2個項目總經費達1174萬元。
目前,圍繞滇池保護治理,雲南省已建立涵蓋兩院院士的40余人穩定科研隊伍,並探索建立和籌建了清華大學—昆明滇池高原湖泊聯合研究中心、滇池湖泊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雲南大學—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多個創新平台,研究范圍包括雲南高原湖泊生態修復、生境退變風險預警、重點入湖河道水質改善、水生態系統演變、水環境治理等領域。
典型示范 科技引領
“近年來滇池水質由劣Ⅴ類轉為Ⅳ類,營養狀態由重度富營養減輕為中度富營養,科技支撐是保護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的重要因素。”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長潘珉說。
多年來,潘珉研究團隊所在的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針對滇池藍藻水華、面源污染控制、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流域水污染治理等關鍵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技術研究和工程示范推廣。相關科技項目的實施,為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全過程的量化與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2004年以來,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先后參與多項國家級重大課題,完成120多項應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及試驗示范。其中,完成了滇池湖濱生態修復技術體系研發並編制規劃,在藍藻水華預警防控技術研發、滇池水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研究及水生態修復試驗示范、“人工+智能”雙模式結合賦能滇池水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環湖污染控制濕地構建與修復技術體系”“高原湖泊治理河塘庫濕地集成技術及工程應用”等技術在滇池“四退三還”“滇池外海環湖濕地建設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並多次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獎。
2015年以來,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在滇池草海南部大泊口水域組織實施了水域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被譽為“水質試金石”的海菜花出現在了這片水域﹔潘珉團隊AI智慧鳥類多元觀測系統改變以往人工定點觀察的模式,即使面對來滇池越冬數量龐大的紅嘴鷗,計算機系統也能在短時間內識別觀測范圍內的數量,鳥類群落變化監測為滇池湖泊生態系統評價提供依據……一項項科技項目的實施,讓滇池保護治理全面提速。
立足長遠 精准施治
“十四五”以來,雲南省堅持科學治滇、系統治滇、集約治滇、依法治滇原則,在《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中設置了包含強化控源截污類、水生態修復類、水資源保護與再利用類、精細化管理類及專項研究類的規劃項目。根據規劃內容,雲南省科技部門、高校、院所強化滇池保護治理的科技支撐,推動了《滇池湖濱濕地建設規范DB5301/T 35-2018》《滇池藍藻水華分級預警及應急處理DB5301/T 56-2021》等19項地方標准的編制及出台。
針對滇池最重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持續開展滇池北部重點水域藍藻水華時空分布特征監測研究,研發構建的“滇池藍藻水華監控預警平台”,基本實現了對滇池水華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和預警。
針對滇池水質持續改善等關鍵問題,研發形成的“生境改善—水草恢復—濁清轉換”等成套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在滇池草海和大泊口水域得到示范應用,顯著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狀況,目前大泊口沉水植物蓋度達42%,生物多樣性狀況明顯改善。
經過多年的努力,滇池保護治理工作取得可喜成效,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圈逐步完善,植物物種從232種增加至303種,鳥類從89種增加至175種,現有魚類26種。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省科技廳將進一步強化與相關部門和州市的協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系統設計,對九湖保護治理中的共性問題,設立中國工程科技雲南戰略研究院咨詢項目,請院士專家為雲南把脈問診。對單個湖泊河流存在的問題,按照“一湖一策”的治理思路,提供有針對性的科技解決方案,努力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季征 黃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