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財政政策更好推動科技創新(記者手記)
立足地方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的財政投入模式創新,秉承改革思維、尊重創新規律、迎合市場需求,能更好體現“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的配合,提高財政投入效能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各地的實踐充分証明,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發揮好財政政策的支持引導作用非常關鍵。財政資金用得對路子,科研主體、經營主體創新更有干勁,產學研深度融合更加高效,科研“軟實力”能更好轉化為產業升級“硬成果”。
財政在科技創新中具有基礎性、保障性作用。特別是對基礎研究而言,其探索性和不確定性強,許多課題需要不斷調整優化研究方向和技術路線,甚至推倒重來。這一過程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社會資本往往因為回報周期長、投入大、產出存在不確定性而望而卻步。從地方的成功實踐看,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既包括對大科學裝置等科學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也包括對重點實驗室的資金保障,還覆蓋對科研人員的培養、激勵等資金安排﹔既包括中央財政投入,也有地方配套支持﹔既可以政府直接投入,也可以通過財政資金引導支持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加力。近10年來,全國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長近15%,增速為全社會研發投入的2倍,從而支持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項目“破繭成蝶”,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輸送澎湃動能。
財政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前瞻性、引領性作用。比如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撥投結合”,在科研項目處於脆弱的“幼苗期”時,財政資金耐心“澆灌”﹔待到項目“開花結果”,政府資金平穩退出。這種方式,及時挖掘、培育了更多有價值的科研項目,合理構建與項目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和評價模式,尊重研發團隊的成長訴求,有利於科研成果更好轉化。再如,近年來各地政府積極設立財政資金擔綱的政府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吸引社會資本跟進。這些項目中,政府投入、政策支持、政務服務往往向企業“打包”奉上,政府既是領路人也是伙伴和服務者,能更好激發社會資本對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熱情。
實踐表明,立足地方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的財政投入模式創新,秉承改革思維、尊重創新規律、迎合市場需求,能更好體現“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的配合,既體現政府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也注重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財政投入效能。
當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需要更好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科技任務與經費統籌,優化投入產出評價機制。比如,加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支持加快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全力保障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搶佔科技制高點﹔支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對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穩定支持,著力支持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完善激勵機制,更好推動形成寬容失敗、鼓勵“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環境和氛圍。
要發揮財稅政策杠杆作用,更好鼓勵經營主體、新型研發主體等開展創新。比如,進一步豐富稅費支持方式,引導企業向研發投入要效率、以涵養科技型人才提高競爭力﹔通過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等,以財政獎補帶動企業增加科技投入,釋放企業向“新”潛能。再如,繼續完善專項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本等機制,進一步發揮新型研發機構在解決產業發展共性技術問題等方面的優勢。此外,還要通過強化財稅金融產業等政策協同,豐富投貸聯動融資服務模式,鼓勵金融機構為成果轉化拓展融資渠道等,加快各種創新要素高效整合,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