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好“法律藥方” 破解“代退費”騙局
為切實破解“代退費”騙局,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我們需開好“法律藥方”,健全法律體系,完善監管體系,強化監護責任。
近期,上海、南京、廈門等多地公安部門公布了一種新型財產詐騙的案例,引發了公眾熱議。案件顯示部分犯罪分子謊稱能代未成年人向游戲平台申請退還已充值的游戲金額,精心編織了中介騙局,然而簽約付費后,當事人才發現對方並未進行任何實質行為,他們不僅未能退費反遭二次詐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社會都要了解少年兒童、尊重少年兒童、關心少年兒童、服務少年兒童,為少年兒童提供良好社會環境。對損害少年兒童權益、破壞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堅決防止和依法打擊。上述“黑中介”行為涉嫌犯罪,已嚴重侵犯未成年人權益,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對此類違法犯罪我們應堅決打擊,並開好法律“調理藥方”。
黑中介騙局多發的原因有很多。直觀來講,未成年人游戲退費的糾紛多,那麼黑中介實施犯罪的機會就多。根據某消費者平台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9月,涉未成年人游戲充值的有效投訴高達54768件。犯罪分子巧妙利用未成年人不敢告知家長的心理,提前設計專業話術,借用“法律公司”名號,偽造退費律師函。這些精心編制的騙局,連閱歷豐富的家長尚不能識破,對心智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則更像是救命稻草,豈不知一抓就落入了圈套。
應當說,關於規范未成年人游戲及充值,當前國家已出台相關法規,樹立起第一道防火牆。如網絡安全法規定使用網絡應當實名認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要求游戲平台落實防沉迷措施,限制游戲時長和消費額度。但是,就未成年人游戲充值退費應履行何種流程、產生糾紛后如何厘清各方責任及退費比例,目前尚無統一的法律規范。雖然2024年5月28日,中國互聯網協會公示《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服務消費管理要求(征求意見稿)》,其內容也涉及退費糾紛解決,但其性質是團體標准,只是行業自律,無法律強制性。
另外,當前游戲平台未成年人識別機制尚停留在形式審核階段。平台在用戶注冊時通過身份証號、姓名的實名驗証來識別“未成年賬戶”,並對其在游戲時長、充值程序等方面進行限制。但生活中時常出現孩子借用家長信息實名注冊的情形,而目前審核機制無法綜合游戲習慣、充值記錄等因素實質識別,家長在孩子已多次充值后才發現,造成退費糾紛頻發。
從更深層次看,家長陪伴的缺失使得孩子依戀網絡游戲則是當下退費糾紛頻發的核心原因。未成年人畢竟還處在三觀建立的過程中,人生閱歷較淺,難以抵御誘惑。家長作為未成年人的第一責任人,一旦忽視關注孩子內心,缺乏親子陪伴教育,極易使孩子沉溺虛擬世界,甚至偷挪家長存款以充值,沾染不良惡習乃至違法犯罪。
為切實破解“代退費”騙局,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我們需開好“法律藥方”。一是健全法律體系,做好法治引領。建議出台涉未成年人退費法律規范,為退費渠道、糾紛解決等提供法律指引﹔做好普法教育,歸納典型案例,梳理相關風險,實現“辦理一案,教育一片”。二是完善監管體系,釋放監管效能。建議加強對“代退費”違法犯罪打擊力度,依法斬斷產業鏈條﹔加強對游戲平台的支持,鼓勵推出綜合在線時間、游戲習慣等因素的實質審核機制,並對異常賬戶實行人臉識別二次檢驗。三是強化監護責任,筑牢家庭防線。呼吁家長履行監護人責任,加強溝通、教育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絡,理性對話、主動關懷未成年人,持續陪伴、共同尋找健康愛好,必要時可共同尋求心理咨詢。(張鯤鵬 門瑩 張文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