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向巔峰》:用舞蹈語言講述中國舞蹈教育史

北京舞蹈學院成立於1954年,在建校70周年之際,慶祝演出《舞向巔峰——為人民而舞,為時代建功》專場晚會在國家大劇院連續上演。晚會用獨特的舞蹈語言講述中國舞蹈教育的光輝歷史,向世界展示出中國舞蹈教育的藝術創新與文化自信,極富藝術深度和情感濃度。
當大幕拉開,舞蹈教室裡把杆上的“幼苗”晨功起舞,新中國舞蹈教育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專業化的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院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舞蹈人才。《舞向巔峰》演員規模近800人,這在專業藝術院校的舞台呈現中並不多見,是中國舞蹈人的一次“集結”,他們的集體創作代表了北舞學子對“為人民而舞,為時代建功”的理解、承諾和集體榮譽感。晚會以此為主題,創排了“序:幼苗”“大地”“風華”“綻放”“冠軍”“母親”“尾聲:參天”七大篇章,各篇章之間以四組創意情景表演聯結,全面生動地展示出北京舞蹈學院70年的教育教學成果。
舞蹈蘊含著豐富的民族記憶和時代精神。晚會中的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篇章,在展示舞者高超技術水准的同時,盡展中華美學風范。“大地”篇章中,從漢族田間的秧歌到康巴漢子豪放的鍋庄﹔從蒙古族雄姿英發的草原身影,到傣族少女泉邊曼妙的舞姿,還有維吾爾族熱情似火的雙人舞,無不體現出“天地遼闊,民族的血脈在舞步間奔涌”的主題。中國古典舞肇始於新中國文藝發展之初,“風華”篇章將中國古典舞幾十年積澱的經典劇目與獨特形象凝練為不同風格的表演展示。《秦王點兵》中英勇的古代戰士,剛中見柔,柔中寓剛﹔《扇舞丹青》以扇入畫,“似扇非扇”“似劍非劍”“畫中有舞”“舞中有畫”。《踏歌》中翠裙垂曳的婀娜少女,呈現出一幅“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的美好畫面。這些作品從身體語言到情感表達都蘊含著中國舞蹈深厚的精神內涵,為觀眾描繪了一幅“漢風唐韻,繪山河錦繡壯麗﹔舞韻悠長,展東方瑰麗華章”的歷史畫卷,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煥發出的新光彩。
在傳統舞蹈之外,芭蕾舞的“綻放”、國標舞的“冠軍”篇章,將外來舞種與本土元素精妙融合,彰顯舞蹈創作的國際化視野。1958年,隨著新中國第一隻“白天鵝”在足尖上展翅高飛,芭蕾舞這門西方舞蹈藝術開始以優雅的線條和嚴謹的技巧融入中國舞蹈藝術的血液。中國的芭蕾舞發展立足於中國人的審美理想與文化追求,展現中國人的生活故事與思想感情,也因此才能在國際舞台上自如地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綻放”篇章並未將視角停留於經典作品回溯,而是對古典、現代和當代芭蕾進行片段巡禮,展示出中國芭蕾舞教育在東西方文化交融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態勢。“冠軍”篇章由拉丁團體舞《顏裳》壓軸,作品運用非遺技藝“川劇變臉”,結合傳統戲曲中臉譜所象征的人物性格,對應拉丁本體五支舞蹈的情緒色彩。這一榮獲第98屆黑池舞蹈節拉丁團體舞冠軍的作品,再次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導演陳維亞為晚會量身定做的“亮點”“觀點”“焦點”“支點”創意情景表演。四段表演利用現代科技、人聲、燈光和舞美等元素,不僅體現了舞蹈的表現形式創新,也成為科技賦能藝術的生動展示。比如,“亮點”利用威亞的力量,使舞者身體突破傳統舞台的局限,馳騁在立體空間中,觀眾的視覺體驗被極大拓展﹔“觀點”聚焦人聲與舞蹈的結合,以話劇感的表演方式讓舞蹈文本的豐富內涵通過肢體語言得以傳達,增強了舞蹈的表達層次﹔“焦點”巧妙運用燈光效果,使舞者與光共舞,增強了舞蹈的戲劇性與視覺沖擊力,呈現出一種無聲而深刻的情感交流﹔“支點”用現代舞和街舞的舞蹈語匯,展示了當代舞蹈的多樣化風格,並用舞蹈語言致敬幕后創作者。這一部分的創新,不僅展示了年輕舞者的能量,也反映了舞蹈藝術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革與前行,代表了舞台表演的前沿觀念和水平,進一步推動著人們對舞蹈教育的思考。
整體來看,從“幼苗”時的基礎訓練,到“風華”階段的個性初顯,再到“綻放”時的藝術成熟,最后落筆“參天”,《舞向巔峰》講述了一個完整的、關於舞蹈教育的成長故事。無論是“童子功”的基礎打磨,還是台上的輝煌綻放,舞者生涯不僅是技術的積累,更是藝術認知和精神成長的積澱,舞蹈教育的內在規律在各個板塊的發展中一一呈現。可以說,《舞向巔峰》不僅是對北京舞蹈學院歷史與成就的禮贊,還是新時代中國舞蹈藝術守正創新的一次藝術探索,更是中國舞蹈藝術為人民而舞、為時代建功的生動實踐。 (作者:劉 冰,系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