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宮六十五歲 常沙娜“回家”看看
民族文化宮大門上的紋飾(局部)。 民族文化宮供圖
11月15日,位於北京的民族文化宮迎來一位特殊的“家人”——被稱為“敦煌少女”的常沙娜先生。在民族文化宮建宮65周年之際,作為民族文化宮裝飾設計的主要參與者,常沙娜再次踏入這個承載著她許多記憶與情感的地方,與新老朋友一起參觀正在民族文化宮舉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回憶往昔,共話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站在民族文化宮金色大門前,凝視著“團結”“進步”4個大字,年近94歲的常沙娜眼中充滿溫情。“這是我設計的,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要團結、進步。”常沙娜說。常沙娜對民族文化宮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參觀中不時夸贊“民族文化宮一切都好”。
民族文化宮作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十大建筑”之一,於1958年破土動工。當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幾十名師生參與了“十大建筑”相關各項設計工作,常沙娜就是其中一員。她被分配到了人民大會堂和民族文化宮的裝飾設計工作。
當年,年僅20多歲的常沙娜憑借其堅實的藝術功底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將敦煌壁畫中的卷草紋、寶相花等經典元素,巧妙地融入民族文化宮的裝飾設計中,使得整座建筑不僅庄重大氣,而且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藝術韻味。如今,她緩緩地注視著大門、石雕,仿佛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與那些曾經的歲月重逢。
現擺放於民族文化宮主樓三廳的“百鳥朝鳳”屏風,也是常沙娜參與設計的。1959年民族文化宮落成時,該屏風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美術工作者設計制作,以4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為主線,樹枝上、枝丫間飛落著鳳凰、孔雀、金絲雀等吉祥鳥,枝頭綻放著寶相花、向日葵、牡丹、荷花等花朵,表達了56個民族團結友愛、和諧相處、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望。
來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展廳,常沙娜一邊仔細觀看展櫃中琳琅滿目的展品,一邊聽講解員講解。在第一展廳“大一統思想萌芽”展櫃前,民族文化宮黨委書記、主任任毅向常沙娜介紹了一組組文物古籍及其背后的故事。這些文物古籍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歷史基因。“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綿延不絕,年輕人要珍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沙娜語重心長地說。
經過第二展廳的銅鼓專區時,常沙娜細細地注視著民族文化宮館藏珍品“冷水沖型十二芒銅鼓”,圓墩形的造型接近黃金分割比例,上面太陽紋、羽人紋、船形紋等花紋密集精美,給人以飽滿、優美、圓潤之感。鼓面4隻青蛙跳躍,兩對乘騎徐行,吸引著她的目光。常沙娜說:“要從工藝美術的角度,把這些珍貴文物紋樣設計利用起來。”對藝術的敏感和熱愛、對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已經成為刻在她骨子裡的東西。
第三展廳中,文成公主進藏時所帶的琴和鼓,吸引了常沙娜的注意。她隨著講解,仔細觀看這兩件樂器上的紋樣。這正是她設計民族文化宮時主要採用的卷草紋。
民族文化宮許多裝飾是常沙娜在20幾歲時設計的,這裡也是她的一個“家”。
常沙娜人生經歷豐富,“回家”是她藝術與人生的重要追求。1931年,常沙娜出生於法國裡昂,1936年隨父親常書鴻回到“黃沙與藍天”的敦煌,1948年前往美國留學,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選擇回國,1951年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帶領下結緣工藝美術,為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做裝飾,為外交活動做國禮,后又主持設計香港回歸祖國紀念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我父親總說,‘沙娜,不要忘記你是敦煌人’。”常沙娜說。
民族文化宮建宮65周年,常沙娜“回家”看看,不僅豐富了這段關於藝術與“共和國第一宮”的佳話,也讓人再次感受到文化和藝術穿越時空的魅力,激勵著年輕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