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城如何激活歷史文化資源(講述·一線見聞)
江蘇徐州古稱彭城、涿鹿,建城史已有2600多年,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彭祖故國、劉邦故裡、項羽故都”之稱。早在1986年,徐州即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由於歷史文化資源存在分布散、體量小、知名度低等問題,此前熱度不高。
近年來,圍繞激活歷史文化資源,徐州作出積極探索,努力打響歷史文化名城的品牌。
保護,讓古跡親切可感
一座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城,為何名勝古跡卻不多見?江蘇省史志學會副會長、江蘇師范大學漢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趙明奇教授說:“地上的都是新徐州,老徐州在地下呢。”
歷史上,徐州頻繁遭遇洪災。所以雖然徐州城址2000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動,但每次大水過后都是泥沙中的一次艱難重建,老徐州被一層層掩埋在地層深處。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埋藏於地下的老徐州開始露出滄桑容顏。幾年前地鐵彭城廣場站建設時,在地下7米處發現了完整的明代民居遺址,有院落、牆基、磨坊……考古工作持續展開,在地下10多米處又發現了漢代古井。
這樣的古跡如何保護?每一處遺存都是一段歷史,而歷史要便於人們親近。於是,就在地鐵站廳的隔壁,徐州在遺址原地建起了一座城下城博物館,上看明院落、下臨漢古井,一眼千年,徐州的歷史如此清晰可見。
回龍窩位於徐州的老城南部,南臨一段明城牆。10年前這段埋在地下的城牆被發現,徐州在此建起了城牆博物館,保住了回龍窩的歷史根脈。
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作為一座地下留存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徐州嘗試採用多種更有溫度的保護措施。“我們學習參考了西安、開封等地的經驗做法,一方面守牢文物保護底線,一方面也使文物古跡在人們面前更加親切可感。”徐州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傳承,把文化名片擦亮
衣袂飄飄的蘇東坡泛舟雲龍湖上,平生詩詞文章串聯起這位千古文人的動人故事……這是大型湖島實景演出《彭城風華》的現場,7.5平方公裡的雲龍湖水域成了一方流動的舞台。“想不到徐州不僅有美景、美食,還這麼有文化!”來自上海的游客徐女士連連贊嘆。
歷史上的徐州,文化名人眾多,曾在此任知州兩年的蘇軾顯然算一個。他寫下的《放鶴亭記》既是千古名篇,又為徐州留下一處文化勝跡﹔他主持建造的黃樓,屢毀屢建,至今仍是徐州的文化地標﹔《浣溪沙》《江神子》中“簌簌衣巾落棗花”“天涯流落思無窮”等名句已傳誦近千年……雲龍山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趙慶軍長期專注於蘇東坡文化的收集整理,他介紹,僅在雲龍山周圍,與蘇東坡有關的文化遺跡就有10多處,“蘇東坡這樣重要的文化名片應該被擦亮”。
一段時間以來,徐州在蘇東坡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上加快了步伐:對黃樓、放鶴亭、快哉亭等文化遺跡進行修繕或重建﹔在雲龍湖畔建起蘇軾紀念館﹔成立蘇軾文化研究會,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彭城風華》是徐州著力把蘇東坡文化以現代化、通俗化的藝術形式進行創新的成功嘗試,2023年3月上演以來幾乎場場爆滿,贏得了社會廣泛認可。
其他文化名人的資源也在激活。彭祖因美食而在這裡封國,徐州借勢打出“美食之都”品牌﹔楚漢相爭,劉邦發跡於此,徐州喊出“兩漢文化看徐州”的響亮口號……“下一步,徐州要盡快做好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的‘后半篇文章’,更好擦亮兩漢文化的金字招牌。”趙明奇表示。
發展,為城市留下文脈
從古走到今,一條彭城路始終是徐州城的南北向主干道。
2023年,一項以“彭城七裡”命名的徐州歷史文脈建設工程啟動。該工程南北長約7裡,涵蓋周邊7平方公裡區域,沿途分布著2個歷史文化街區、12片歷史地段、45處文物保護單位,幾乎集中了徐州老城的精華。
“徐州要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必須秉持整體性保護、系統性傳承、創新性發展的原則。”徐州市委負責同志表示,“彭城七裡”的價值和意義,就是要為城市留下文脈。為此,徐州編制完成了《徐州城市歷史文脈保護開發規劃》和《歷史文脈城市更新設計方案》。
位於徐州老城南側的戶部山,山頂有楚漢遺址戲馬台,山腳到山腰分布著大小10余個院落共500多個房間的明清民居群,是徐州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經過多年的保護和建設,戶部山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歷史遺跡保護、古民居修繕、城市有機更新等成功經驗,是“彭城七裡”南部的重要節點。
徐州文廟則是“彭城七裡”北部的重要節點。這座古建筑過去的開發力度不足,連許多徐州本地人都沒聽說過。如今,徐州文廟經環境整治后重新開放,作為一片開放式街區的文化單元,與周邊的購物廣場、美食街區、文創商店等比鄰而居。
“左手傳統文化,右手時尚生活,這樣游文廟,真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在附近上班的市民小顏感慨道,與附近現代化建筑相映照,文廟的歷史厚重感越發強烈了。
“相信隨著保護、傳承、發展工作的不斷推進,徐州的歷史文化資源將被系統激活,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鮮活注腳。”徐州市委負責同志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