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老城街巷丨永安街,半街煙火一巷希冀時光渡
時光將城市之弦不經意地撥響,曾經不斷開啟、關閉的四座古城門,將昭通古城的人間煙火反復點燃。現在,順著迎豐路、學生路、昭陽大道、月牙路、順城街、文淵街、毛貨街、蠶豆街、建設南街、東升街,都可以到達一條隨古城的發展不斷燃起人間煙火的老街——永安街。
(一)
時光流轉,需要穿街過巷,才能抵達這條寓意著美好的老街。
從迎豐橋向北行走,走到橋頭,那裡曾經有昭通最集中的小肉串攤點。到了夜晚,就著一碗米線或者一個燒洋芋,吃著小肉串,那是許多老昭通人的幸福記憶。
過了迎豐橋橋頭,燒豆腐的爐子還在,曾經年輕的女攤主年事已高,現在的攤主是一位年輕的女孩子,一切似乎都未改變,變的只是時間遺棄的証物。
順著啟文街前行,回輝園的糕點還是老味道,梅二孃的米線店早已走出小巷,規模不斷擴大。當然,還有昭通城較早經營昭通小肉串的“戳戳帽”店鋪,雖然經過多次搬遷,但是店鋪始終沒有離開過永安街。
要到達永安街,無論從哪個方向來,都要拐一個彎。
早晨,熙熙攘攘的人群走過永安街的街口,一家油糕餌塊店鋪門口早已擠滿了人,烤得鬆軟的餌塊抹上一點昭通醬,夾著熱氣騰騰的油糕,讓人忍不住咬一口。
老家在昭陽區得馬寨(當地人稱“跌馬寨”)的馬嬋和她的丈夫,守著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店鋪已經38年了,店鋪經營的是頭飾用品,生意還算不錯。跟著公婆經營店鋪多年,馬嬋和丈夫省吃儉用,在城裡購置了房子。3個孩子上學后,家庭開支多了起來,半年前,他們將這裡改成了早餐店。
往前走,一家制作米涼蝦、木瓜涼粉的店鋪裡,店主用木飯勺舀起滾燙的米漿倒進一個特制的篩子裡,擠壓出來的米條落到下面的一盆清水裡,一個個白色的涼蝦就制作而成了。
再往前走,很多店鋪逐漸打開店門,經營牛干巴的店鋪,將腌制好的牛干巴擺上櫃台,或挂上貨架。茶葉店將各種茶葉樣品擺放整齊,街上逐漸開始熱鬧起來。
這樣的店鋪很多,從飲食營生開始,永安街從南向北漸次點燃人間煙火。來來往往的人,踩著石板路,擦肩而過,奔向不同的方向。
永安街幾層樓的西式建筑風格的房子,對於順城南街地勢稍低的地方,壓迫感十足,對於稍微高出自己的楊家牌坊,還是保持著必要的謙恭,默不作聲地守候在旁邊。對於轅門口附近的陡街、建國街、大局街、文淵街、雲興街、懷遠街等老街,永安街似乎都在始終保持仰望。
勒石為記的他們想讓后人記住他們的名字,但時間浣洗了古城最初的容顏,很多人的名字已經模糊。
(二)
到了楊家牌坊街口,“丁”字形的兩條街道在這裡交會,簡單打個“招呼”后,兩條街道就向不同的方向奔去。
在街口經營茶葉鋪、香煙店的馬永衡在這裡扎根了60年。59年前,因為生病一直行動不便的馬永衡,1歲不到就開始與病魔抗爭,人生於他太不公平,他無法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沉默寡言的他,內心逐漸平靜下來,開始笑對人生的艱難困苦。
父輩的房子在楊家牌坊,馬永衡和兄弟分家后,就在永安街與楊家牌坊交界處購買了一塊地皮,自己建了3層樓的磚房,一樓的門面經營茶葉、二樓作為住房。他每天拄著拐杖,和妻子經營著這個小小的店面。
看到殘疾的父親仍在為生計奔波,馬永衡的兩個女兒都選擇了學醫,大女兒畢業后在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小女兒則在彝良縣工作,上高中的兒子成績也很優秀。店面裡的茶葉種類不太多,3個孩子都一直勸父親不要再勞累了。現在,他正在清貨,賣完這些茶葉后,馬永衡打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就在馬永衡店面的左邊,265年前修建的陝西會館經過修繕后正式對外開放,一度淪為大雜院的百年會館,如今成為兼具傳統四合院及會館建筑特色的綜合性文化載體。
昭通古城區被人稱為“會館之城”,陝西會館因宏大的規模、獨特的建筑以及精美的藝術風格成為昭通諸多會館中的翹楚。陝西會館是清乾隆年間,陝西在昭商人捐資共建的會館,是陝西商人聚會、議事、聽鄉音、解鄉愁的場所。
陝西會館由南至北依次為:戲樓、前殿、中殿、后殿,天井用青石板鋪成,是非常傳統的中國古典院落式建筑,以中軸線相對稱建設而成。
推開虛掩的會館大門,許多形象逼真、工藝精湛,具有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的石雕、木刻映入眼帘。月台正中的“四好碑”歷經歲月的洗禮,有一些殘破,但有的石碑清晰地記載了當時昭通本地的商賈文化非常盛行。
在月台上面還可以看到雕刻的石碑上面記錄了清朝乾隆初年,陝西會館的修建及修繕的捐款記錄。勒石為記的他們想讓后人記住他們的名字,但時間浣洗了古城最初的容顏,很多人的名字已經逐漸模糊。
石雕、石刻是陝西會館的一大特色,至今會館內仍保存著一些品相較好的石獅、石象,“八仙過海”“菩提達摩東渡”和《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弘義明公皇甫府君之碑》等精美的石雕、石刻,也許因為善良的願望,看上去保存得更好一些。
(三)
陝西會館建成以后,一些具有獨特昭通符號的非遺文化主題元素逐漸形成。“昭通甲馬”非遺文化展室裡,具有昭通地域特色的昭通甲馬畫、剪紙、插花等文創產品讓人眼前一亮。游客可以動手制作冰箱貼、小擺件、甲馬版畫等。累了,可以去旁邊的茶館品茗,或者沖一杯咖啡解乏。
文化的內涵還是敵不過基本的生存要義。走出雕龍畫鳳的陝西會館,中西合璧的永安街沿街建筑,外觀是灰藍色的。很多民居經過多次改造,房屋基本上都修繕一新了。忙於生計的居民,都在奔跑著尋找自己的遠方。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在天氣好的時候,搬個小凳子坐在街上閑聊。
在永安街的中段,曾經在家坐診的“來醫生”被很多人提及,這位老中醫,醫治了很多身體有恙的古城居民。“來醫生”一家人搬到昆明后,這裡的房子有了新主人,但中藥的味道似乎還在老街上彌漫。很多人經過醫館原址的老昭通人都會下意識地扭頭看一下。
街道旁,3名年近古稀的老嫗,找來一些木柴,用一個炭火盆燃起火,圍坐在火盆邊,一邊斷斷續續地拉家常,一邊剝著昭通特有的“筷子豆”“雞油豆”等。
火勢隨著微風,燃燒得更旺了。一個老嫗想起兒子快回來吃飯了,拔腿就往家裡跑﹔有個老嫗想起還要去孩子家吃飯﹔剩下的一個老嫗端起擇好的豆角,慢騰騰地往家走……火苗逐漸微弱下去,街上傳來鍋碗瓢盆的交響曲,不一會兒,老街上飄蕩著一陣陣飯菜的香味。
沿街是商住一體的房屋,不時有人進進出出,為了一日三餐,他們不停地出發、返回,返回、出發,樂此不疲地行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 ,那些密密麻麻的石板紋路,終將隨著人的行走,慢慢消逝。
(四)
時光清淺,歲月安暖。不離不棄的老街與古城,歷經歲月的洗禮,再見仍是永安街的舊模樣。
隻要不經過與一些街道的交會路口,昭通的老街一般都不用拐彎。永安街幾層樓的西式建筑風格的房子,對於順城南街地勢稍低的地方,壓迫感十足,但對於高出自己的楊家牌坊,還是保持著必要的謙恭,默不作聲地守候在旁邊。對於轅門口附近的陡街、建國街、大局街、文淵街、雲興街、懷遠街等老街,永安街似乎都在保持著仰望。
時已初冬,永安街悄悄接過昭通古城遞過來的風衣,迎著歲月靜好、永世安康的基本願望,悄然過著平凡而普通的日子。
永安街街口一塊藍色的街道牌,將老街從北向南的走向精確指示。
華燈初上,這裡人流如織,很多老城居民會慕名而來,在這裡吃昭通小肉串。“三管肉串”店鋪開始營業后,濃烈的煙火混雜著小肉串的香味,在街上飄蕩。
有勁道的小肉串冒著熱氣,放在炭火上,食客就著酸辣面,或者一個燒洋芋,大快朵頤。
二兩小酒下肚,有的食客默不作聲,自顧自地享受著美味,有的則乘著酒興開始高談闊論,舉杯論功名,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再來100串!”“再來一扎啤酒!”小肉串不斷上桌。有的食客起身離去,有的食客快速落座,生活的苦樂,伴著獨特的昭通味道,起起伏伏。
永安街,這條燃起民生煙火的老街,它的一天很擁擠,擠滿了人們生活的全部要素,支撐起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側身過鬧市的老街,如果還記得當初與古城的約定,還拿得出時間交給對方的信物,它們就可以對上歲月的暗號——心有日月,共赴山海﹔歲月永久,吉祥安康!(楊 明 唐龍泉飛 毛利濤)
來源:昭通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