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昭通老城街巷丨泰來街,逐光之途存留歲月底片

2024年10月28日11:16 |
小字號

昭通這座城市的魅力,似乎隱藏在老街之中。狹長的老街上,矗立著歷經滄桑的老建筑,裡面藏著刻進昭通人骨子裡的浪漫生活。

泰來街陳舊的標志牌早已被更換,但是沒有人會在意,因為但凡來這裡的人都知道它的名字。“泰來,泰來,否極泰來。”老祖宗把《道德經》裡的訓誡用來作為街名,但來來往往的人們並不一定在意它本來該有的意義。千百年來,昭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如既往,而人生中最大的浪漫莫過於否極泰來、夢想成真。

(一)

昭通古城裡的泰來街在哪兒?陽光明媚時,你可以步行到建國街中段,在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前停下腳步,一條南北走向的巷子和一塊“泰來街”路牌便會呈現於你的眼前﹔涼風習習的下午,你亦可以騎行到建設北街北段,街邊一塊東西走向的“泰來街”路牌會指引你西行﹔在朝霞漸起的清晨,你如果剛好經過八角亭街中段,那麼你會於一個三岔路口看見一塊南北走向的路牌——“泰來街”。從這些路牌可以看出,現在的泰來街是一條“十”字或“Y”字形的小巷子,總長300米左右。

泰來街是個神奇的地方,一旦你走進其中,吵鬧的聲音便會一下子消逝,如果你想享受慢生活,那麼巷子裡就是時光變慢的樣子。從建國街路口向北走,左邊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高大的圍牆擋住了我們向裡瞅一瞅的欲望,隻見圍牆向前延伸了10米遠,而右邊兩間破舊的磚木結構的房屋與氣勢恢宏的祠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走進小巷,微風拂來,牆垣、飛檐、翹角、門飾,目之所及,皆是風景。

一間40平方米大小的房間裡,一群老人圍坐在八仙桌旁,悠閑地玩著長牌,一位老者在等待對手出牌的間隙,端起那杯早已無味的茶抿上一口,忽然,一個聲音傳來:“等等,我要和牌。”在太陽沒晒著的地方,三名老嫗圍坐在用高凳子臨時充當的桌子邊,聚精會神地下著跳棋。我們走進一間屋子,女主人熱情地詢問:“喝茶不?5角錢一杯。”三岔路口,一位老者坐在石凳上,拐杖橫擔在雙腿上,眼睛看著遠方的天空,隻待太陽下山后回家吃飯。路邊,一名小男孩獨自玩著手中收集的煙卡,聽見媽媽的呼喚聲后,一眨眼便跑得無影無蹤。

行走在泰來街,自由自在,身心放鬆,生活來日方長,所以何懼車遙馬慢,隻願歲月靜好,相伴皆是溫柔。

泰來街似乎是本地老年人最愛去的地方,在這裡,5角錢一杯的茶可以喝一天。我們粗略地數了數,300米長的巷子裡,大大小小的茶館就有10多家。泰來街的一頭,一間老鋪子半掩著門,牆上的挂鐘指向4點。店鋪內的木桌、長凳,泛著時光浸潤的特有光澤,桌上擺著幾隻老式開水壺,牆洞裡摞著一隻隻搪瓷茶缸,屋角的煤爐上燒著開水,壺嘴裡“滋滋”地冒著水汽,一股股暖流從門縫間涌出,在寒冷的空氣中升騰起陣陣白霧。

不多時,不少老茶客便登門了,茶館也開始熱鬧起來。“今天真冷啊!”“有幾天沒見,忙什麼去了?”“最近身體怎麼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陸續到來,很快便湊成了一桌又一桌。

在泰來街,茶館成了老人們寄托鄉愁、休閑娛樂的場所。茶館裡,有老人們平凡的一生,有茶客們講不完的故事,也有泰來街流淌的光陰。

(二)

泰來街23號,是老住戶熊開華的老宅。熊開華是土生土長的泰來街人,自1958年遷居於此。今年77歲的他,身體康健、思維敏捷、樂於交談。

問及泰來街上的名人,熊開華侃侃而談。抗日英雄孫承光、擅長書法的馮文忠、老干部陳世華……在熊開華看來,泰來街上,更多的是老手藝人,畢竟當時的農具廠就在今天的李家花園小區,街上的居民大部分是農具廠的工人。

“這條街叫泰來街之前,叫過萬壽街。”為何叫萬壽街?對此,熊開華有自己的理解。他說,這條街上長壽的老人較多,比如,他的母親去世時94歲,孫承光的哥哥活了100歲,斜對門的王老太今年92歲了,身體依然很硬朗。那為何又改為泰來街?“泰,是康泰的泰,是國泰民安的泰,‘泰來’就是‘有福’的意思,寄托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熊開華對這個街名也很滿意。

健談的熊開華回憶起曾經的泰來街。他說,那時,泰來街上的人家,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天井,屋子冬暖夏涼,非常適合居住。

年輕時,熊開華的志向是當一名教書先生,但因父親去世早,為撐起家庭,養活家中的老母親和年幼的妹妹,20多歲的他隻能放棄志向,去到當時收入高一點兒的農具廠工作。從進入農具廠的那天起,熊開華心中的夢想便成了遠方的燈塔,而現實卻是腳下的泥濘,每一步前行都要付出汗水。

歲月不負有心人。在熊開華的不懈努力下,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轉。如今,熊開華的兩個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出路,而老兩口早已退休,過著悠閑的生活。最讓熊開華開心的,是他的大女兒在昆明的一所學校當老師,算是圓了他年輕時的夢想。在這場時光賽跑中,熊開華深知,生活終究不是一個人的獨奏,而是一家人的合奏。雖然他為家庭犧牲了自己的夢想,但他也收獲了很多。在那個溫馨而和諧的家庭裡,他找到了無窮的動力,讓他得以繼續奏響屬於自己的旋律。

否極泰來的經歷讓熊開華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他見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斷崛起,見証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祝福祖國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熊開華說。

(三)

如熊開華所言,泰來街上的名人最值得提及的是抗戰英雄——孫承光。

孫承光,出生在一個清貧的小職員家庭。年幼的他耳聞目睹了軍閥混戰、官紳橫行、人民號飢啼寒,從此立志勤學苦讀,尋找救國救民之道,后在南京中央大學教學系學習,兼任《辭海》編輯工作,與陶行知、舒新城幾位教授接觸頻繁,深受陶行知“勤工儉學,普及大眾教育”思想的影響,決定獻身祖國的教育事業,以“教育救國”。

1937年12月,孫承光受中國共產黨指派,隨同地方各界代表到延安考察學習。在抗戰精神的激勵下,孫承光隨后自籌經費創辦抗日期刊《魯西吼聲》,自編自刻宣傳材料和刊載中共中央抗日重要文件。自1938年起,孫承光多次負責軍政干部培訓,著力提高部隊文化水平。教學中,孫承光結合實際,自編教材,制定教案,循循善誘,深受好評。1941年,孫承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預備黨員。1942年9月27日,在一次反“掃蕩”斗爭中,為掩護教員、學員突圍,孫承光光榮犧牲。孫承光為國捐軀后,中共冀魯豫軍區黨委當即作出決定,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革命烈士。

2015年8月,孫承光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名字銘刻在盧溝橋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的英烈牆上。

關於孫承光的故居,眾說紛紜,他的鄰居說是泰來街17號,其他資料顯示是泰來街21號或泰來街61號,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今天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是千千萬萬個“孫承光”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英烈是閃亮的精神坐標,沒有英烈前赴后繼的犧牲和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烈士”一詞,本就是對志向遠大、英勇豪邁、捐軀為國者的高度肯定和褒揚。他們或沖鋒陷陣、視死如歸,或不懼苦難、堅韌不拔,或深藏功名、無私奉獻。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對英烈事跡的每一次重溫,都是思想的提純和精神的洗禮,都是初心的感悟和信念的傳承。我們看到,地震突發時,洪水襲來時,山火蔓延時……在每一個人民群眾需要的時刻,總有英雄挺身而出、向險而行,以生命踐行使命,用忠誠擔當守護萬家安寧,這正是英烈精神在祖國大地上綿延賡續、代代相傳的例証。

(四)

泰來街雖然沒有陡街、挑水巷、建國街那麼如雷貫耳,但它和建國街一樣見証了昭通晚清商業的輝煌,並將其隱藏在一座家廟——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裡。

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位於建國街和泰來街的交叉路口,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其建筑為工整的中軸對稱布局,整體坐北向南,由主院、東跨院、西跨院和后院花園四部分組成。

修繕后的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恢復了原貌。今年國慶期間,“昭通風物”攝影展在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持續開展,呈現了一場歷史與現代的浪漫邂逅。

邁上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的三級石階,臨街的照壁上,“昭通”二字氣勢磅礡,路過的人群無不駐足拍照留念。往裡走,隻見一個開闊的大院位於中軸左方,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風火牆。風火牆南北相向,呈“品”字形,靠牆壁處各有一個四角亭。中軸右邊,迎面有一排高石坎,跨過石坎,又是一個天井,兩排一樓一底的仿磚木混合樓房相向而立。中軸線主軸兩側有很多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院落。

歷經百余年風雨的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在能工巧匠的修繕下重現昔日風採。

每一個走進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的人無不感嘆:“想不到昭通還有這麼一個充滿歷史韻味的地方!”“這一趟,沒白來!”“太適合穿一身古裝拍照留念了!”

在祠堂的一角,我們聽到一位老人正在給后輩講述李耀庭急公好義的故事:

李耀庭本是一個做馬幫生意的小商人,結識了雲南“天順祥”商號大老板王熾后,從雲南去到重慶,開辦“天順祥”重慶分號,因為經營有方,“天順祥”商號一躍成為南幫票號之首。在清末民族危機日漸嚴重之時,李耀庭開始經營實業,開啟了實業救國之路:先后投資興建燭川電燈公司、潼川棉廠和絲廠、川江輪船公司等。經過30多年的苦心經營,李耀庭成了西南顯赫的商賈……

市井繁華,煙火人間,走進一條街,品味一處景,讀懂一座城。時光流轉,賦予了人們一次次浪漫的際遇,從街名寓意到幸福生活,從食不果腹到“朝夕”美好,從動蕩不安到安居樂業,從一磚一瓦到老城記憶……歲月不居,泰來街一如既往地一步一個腳印,朝著美好的方向穩步前行。(唐龍泉飛  楊明  文/圖)

這便很浪漫,很昭通!

來源:昭通日報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