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來了,安全莫“蓋被睡覺”

為保障司乘人員的安全,在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發展的同時,各方要加強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監管和評估。
近日,一段車輛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中,車內駕駛人員將主、副駕的座椅放平,躺在上面“蓋被睡覺”,任由車輛自動駕駛的視頻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關於智能駕駛便捷性、安全性的相關話題引發了業界不少討論。
從“智能駕駛”到“完全自動駕駛”的跨越,並非一蹴而就。當前,汽車智能系統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扮演著“駕駛輔助者”的角色,其技術水平和安全程度還不足以完全取代人類司機。因此,司機在享受智能駕駛輔助帶來的便利時,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和責任感。這種在高速公路上“蓋被睡覺”的行為,不僅違反了交通法規,漠視自身和社會公共安全,同時暴露了智能駕駛技術在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風險。
智能駕駛的技術核心在於系統自主決策和自動控制的能力。按照相關等級劃分,智能汽車要達到L4級才能實現高度自動化,也就是駕駛員僅在極少數復雜或特殊情況下需介入操作,而到L5級時才可以實現完全自動化,無需人為干預。然而,目前車企所推出的智駕系統,主要在L2至L3之間,隻能在特定環境下實現汽車自動行駛,並且行駛途中需要駕駛員保持警惕,手不能離開方向盤,以便隨時接管駕駛。
由此可見,目前車企安裝的智駕技術水平有限,無論是識別路況、判斷距離,還是應對突發情況,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如果駕駛員完全放手,將駕駛通通交給系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交通事故,對駕駛員和公眾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事實上,近年來各地已經發生多起智能駕駛故障引發的交通事故,有的因系統失控撞上路邊,有的因判斷不清導致追尾,造成車輛受損和人員受傷、死亡。這些事故再次敲響了智能駕駛安全性的警鐘。
因此,為保障司乘人員的安全,在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發展的同時,各方要加強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監管和評估。一方面,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和完善智能駕駛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智駕系統的使用條件和責任劃分,為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車企和科研機構也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給系統打上補丁,有效識別司機不規范駕駛行為,並不斷提升智駕技術等級,強化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確保其在各種復雜環境下都能穩定運行。同時,車企在營銷推廣時,要注意遵守法律和社會責任,不要過度夸大智駕技術、炒作概念噱頭,以免誤導消費者。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加大智駕技術的宣傳和教育,通過普及智駕技術的原理、特點和風險,引導車主正確使用智駕系統,避免盲目跟風或濫用智駕技術,杜絕由此產生的安全隱患。(江德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