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教師的兩種快樂:研究之樂和傳薪之樂

2024年09月05日09:4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研究之樂和傳薪之樂

語文教育 民族基石 (李宇明書法)

《學術就是傳承——我與導師二三事》何婷婷 徐欣路 主編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讀書者說】

李宇明是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著名的語言學家,曾先后擔任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教育部語信司司長和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職務。宇明教授從事研究生教育35年,桃李滿天下。《學術就是傳承——我與導師二三事》收錄了他的學生們書寫的百余篇師從老師學習的經歷和感悟,描繪了這個學術大家庭裡啟人深思、值得珍藏的片段和充滿愛與溫暖的故事。

記得前年曾捧讀宇明教授惠贈的《叩門語絲:一名語言學家的問學感悟》一書,作者那些關於學術、教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對我很有觸動和啟迪,其中不乏同感和共鳴。我讀過之后,趕快把這本書轉送給已經畢業當老師的各位學生們傳閱,想讓他們一起得到收獲。

這次又喜獲《學術就是傳承——我與導師二三事》一書,宇明教授的弟子著文寫心聲,用百篇回憶,現身說法,回憶自己的成長道路,感恩老師的關懷教誨。讀著這一篇篇字裡行間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看到的是宇明教授師生團隊強勁的學術傳承。我不禁發自內心地感慨:導師就要這樣導。

王士元先生曾經講到教師獨有“兩種快樂”:一種是研究之樂,探索達到無人之境看到的美景和收獲,是無與倫比的快樂﹔一種是傳薪之樂,把自己的學識經驗傳授給學生,看到學生取得成功,是滿懷欣慰的成就感。這都是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愉悅體驗。

如果說《叩門語絲:一名語言學家的問學感悟》記錄的是一位語言學家的學術研究之路,那麼這本《學術就是傳承——我與導師二三事》就是記錄了一位研究生導師的學術傳承之道。確實,學術的活力就在於傳承,學術就是傳承。

家國情懷,人生理念

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制,造就了不同導師各具特色的學風。學風不僅是學術研究的風格,更是處世為人的風氣。宇明教授教書先教人,要求學生建立的人生理念,一是家國情懷,一是學術至上。

我注意到1999級博士生劉雲文章的記述,李老師在2018年一次座談會上,講到他當時非常關注並深入思考的兩大問題:一是語言學向何處去的問題。老師認為當前的語言學正面臨一個轉折,可稱作后喬姆斯基時代,語言學未來的發展方向,要麼是與相關學科,如人工智能等相結合,然后發生轉向﹔要麼是從傳統語言學中吸取營養,從而向前推進。二是中國語言學發展中急需解決的若干問題,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政策,中華民族的語言認同,漢語國際教育,國人的語言教育,老年人語言能力的衰退,等等。

我對於第一個問題深有感觸:宇明教授能夠早在六年前就預見后喬姆斯基時代,並思考語言學的轉折問題,而很多人只是在近期的大語言模型突破性進展之后,才意識到語言學的轉折,甚至不少人至今還沒有想到語言學需要轉折。這是多麼敏銳的學術預見性。隻有具備這種學術敏感,才能佔領學術前沿,爭取中國語言學的學術話語權。有這樣的導師指導,學生們該是多麼幸運。

從第二個問題可以看到:宇明教授胸懷學術全局,心系國家民族,把學術研究和語言生活融為一體。他做語言研究,不是躲進象牙塔,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腳踏實地,基於朴素的平民情懷,面向真問題,去做真學問。宇明教授提倡:科研意識是人最重要的一種素質,把科研與工作和生活密切結合,工作和生活就會充滿新奇、創造、生氣和活力。(《語言學習與教育》后記)

2003級博士生司紅霞的文章寫到,李老師有一句經典話語:人生有兩條命,一條是生理上的生命,一條是學術上的生命,我們的生理生命是有限的,而學術的生命則是永遠年輕。宇明教授把學術視同生命,甚至比生命更為重要。這就是他自己一直在踐行的,並傳授給學生們的“學術至上”的理念。

因材施教,點石成金

宇明教授學生眾多,各有獨特的人生經歷和多樣的學科背景,再加上性格不同,興趣各異。怎樣讓他們盡快融入學術團隊,踏上學術研究之路呢?宇明教授不拘一格,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各不相同的特點,給予個性化的指導。他從來不直接要求學生去做什麼,總是耐心征求意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和自由選擇。創新,隻有在精神自由的氛圍中才有可能。2013級博士生饒高琦回憶自己因為是理工科背景,曾擔心入學考試通不過。等到打開考試題目:評述自己讀過的學術著作和文章,介紹自己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和改進方向。這真是破除陳規,不用背書,不同學科都適用,同時又能考出真水平。所以高琦在跟朋友們討論人生抉擇和成敗得失的時候,一直都說:“我這一生最成功的事,就是遇到了好導師。”

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是攻讀成敗的關鍵。宇明教授認為:博士論文選題應該是一個值得花畢生精力去研究的課題。在這個重要的環節,充分顯示出他的思路開闊,眼界寬廣,同時又對學生有著寬容開放的胸懷。他希望學生入學后盡快確定畢業論文選題方向,以便及早進入研究狀態。一般都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背景和學術發展趨勢,提出幾個題目,請學生自己選擇。同時也歡迎學生自己想出感興趣的題目。當然更多的是選擇在導師的專長領域和研究方向,參與導師的研究課題,這樣指導起來得心應手,便於深入拓展和理論提升。

如1992級碩士生陳前瑞入學時,正值導師做“兒童問句理解發展”的項目,他就根據李老師設計的問卷去幼兒園調查,完成了畢業論文。而當他讀博士生的時候,李老師正在撰寫《漢語量范疇研究》,希望他在本體研究方面多做努力。他就選擇了《漢語體貌系統研究》完成了博士論文。后來以《漢語體貌研究的類型學視野》為題出版(商務印書館,2008)。

宇明教授採用多種方式來確定學生的論文選題,充分尊重學生的素養能力和研究興趣,同時又考慮到學術的前沿和社會的需要。這樣的選題具有可持續性。2002級博士生高曉芳來自外語專業,李老師針對她的外語背景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給出兩個博士論文選題方向:中國近代外語教育史和中國近代外語教育規劃。她選擇了相對比較熟悉的前者。2021級博士生吳艷則是按照老師要求,自己准備三個備選博士論文選題,並且圍繞一個選題撰寫一份詳盡的研究計劃。然后再跟老師一起討論確定。

2003級博士生李寶貴的方向是語言規劃,畢業后在學術上不斷有新的發展,得到李老師的稱贊:“寶貴這些年發展真是很好,因素有很多,關鍵在於選題:把國家事業發展作為研究對象,而不是鑽到某個技術小胡同中。”“寶貴的研究不僅服務社會,而且把社會發展中的語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這是語言生活派的學術理念,也是一種學術范式。這種學術范式也易於進行原創性的知識生產。”李老師精心指導下的學生,很多都已經成為學界之中的佼佼者,后起之秀,棟梁之材。

建根據地,設加油站

宇明教授的學生知識背景多樣,選題方向不同,可無論工作多忙,隻要學生有問題請教,他就一定會擠出時間來跟學生討論。宇明教授把學生看作是自己學術生命的延續。他的指導和關愛,使學生終身受益。他勉勵學生:“博士就某種意義講,不是一個學位,而是對自己后半生的道路設計,需要一個遠大合適的目標,日日不停地進取和堅毅不疲的精神。”“博士的任務就是開墾一塊學術園地。”他特別用心指導並幫助學生建立各自的學術根據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2006級博士生王春輝在老師指引下,認識到語言生活和語言規劃扎根中國國情,中國具有話語權,從而把研究重心由句法語義轉向宏觀社會語言學,並且一直持續至今,做出了豐碩成果。2012年博士后劉楚群在考慮出站報告選題時,李老師就建議:“你應該選一個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都非常強的選題,作為你一輩子的學術根據地。”同時給他提了很多備選題目。劉楚群最后選中“老年語言問題”作為博士后研究方向。結果他不僅順利出站,而且一直堅守十年,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如今他帶著自己的博士生們一起做老年語言研究:“老年人句法復雜性研究”“老年人說話離題冗長研究”“隨遷老年人語言再社會化研究”“老年語言研究”。在李老師指明的這條路上越走越寬。

“聚賢聊齋”本是李老師書齋“懼閑聊齋”的諧音,是在李老師建議下成立的在線學術交流平台。李老師和他的歷屆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經常在線上討論交流。如今,“聚賢聊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聚賢之所。

學者關英明寫道:李老師常把自己寫的新文章,做學術報告的PPT,或者看到的好文章、好資料,發到“聚賢聊齋”群中,幫助大家得學術之先,把熱點之脈。

每年在教師節前后還舉行“聚賢聊齋”語學論壇。會上安排各位弟子介紹他們近期的學習感悟和學業情況,特別是報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之后一起討論。論壇成了大家繼續前進的加油站,保持學術研究動力的倍增器。

以學為師,以身為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做老師,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人的一生遇上一位好老師是一輩子的幸運。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愛真理,但我更愛我的老師邢福義先生。”宇明教授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為自己的學生們做出了榜樣,也是我們學界同仁的榜樣。

有專家曾經這樣概括宇明教授數十年學術生涯的成就:中國兒童語言學的首倡,中國語法學的主將,中國現代語言規劃學的主要推動者和領跑者。我還要再加一句:語言生活派的創始人。他把語言研究跟日常生活和社會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極大地拓展了語言研究的領域。在這本書的附錄中,有宇明教授自己撰寫的“學術之旅”和兩篇學術訪談錄,非常值得認真閱讀,我從中受益匪淺,收獲滿滿。

宇明教授把語言研究作為自己人生的學術追求,不論環境變換,職位升遷,學術研究矢志不渝。他讀研究生時跟導師做語法研究﹔女兒出生后轉向兒童語言研究﹔以后又重回語法研究﹔在擔任教育部司長之后,重心在語言規劃研究。幾次大的轉型都適應客觀的條件,因勢利導,引領潮流。宇明教授已出版30余部著作,發表論文600余篇,主編《全球華語詞典》《全球華語大詞典》。這是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

我和宇明教授結識已久。我們同是77級,同在20世紀80年代出道語言學。記得有一次他在會上報告兒童學習語言的順序:先學會b、p、m,后學會zh、ch、sh。我提出一個反例,引起一番深入的討論。他后來用腳注把這事記錄在他的兒童語言研究專著中。當年得知他榮升副校長,我還曾寫了一封信祝賀,並希望他不要放鬆學術研究。其實這純屬多余的擔心。我讀他的研究論著,聽他的學術報告,格局寬廣,視野開闊,妙語連珠,金句迭出,特別是那種平民精神、鄉土氣息,應該是他獨有的可貴的語言風格。

我曾給我的學生們提出希望:走向社會,走向田野,走向實驗室。宇明教授非常贊同,同時他又加上一句:走向互聯網。我也非常贊同這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作為結束語,把宇明教授和我的共同希望,寫給今天從事語言研究的青年學子:走向社會,走向田野,走向實驗室,走向互聯網。 (作者:石鋒,系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