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大學生青睞“幾分糖”的社交方式

西南財經大學的程永蓮是一個資深“i人”,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定義為“社恐”的她竟然會在線上約網友一起去線下旅游、看演唱會。
從線上交流共同愛好,到線下一起去看演唱會,這場出乎程永蓮意料的“交友記”,真實地延伸到生活中。她意識到,交朋友並不一定需要深厚的感情基礎,共同的興趣和目標也能建立起社交聯系。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對大學生社會交往的情況展開調查,共計回收了來自261所高校大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4162份。調查結果顯示,64.82%的受訪大學生社交范圍有限。其中,56.27%局限於關系較近的班級、宿舍、社團等社交圈,8.55%表示自己的社交范圍較小,朋友不太多。
大學生不斷拓展多元化社交方式
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郭士毅是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向往大自然的他加入了一家戶外俱樂部,每逢周末,他就背上登山包,和完全陌生的一群人去山裡徒步。參加的次數多了,他便成了“出勤率很高”的隊員,也有了一些眼熟的朋友。有時,他們在山上走餓了會相約下山一起吃個飯,偶爾也會說好一起報名下一期的活動。他在這裡結識的朋友,比他歲數大出一輪的不在少數。
中青校媒調查結果顯示,盡管絕大多數受訪大學生的主要社交方式是參加以班級、社團為組織的較為穩定的團體活動,仍有三成以上的受訪大學生在開展社交時傾向於靈活的方式,比如找“搭子”、參加不同主題的社群活動等。
作為“追星一族”,南京師范大學的顧依琳在某社交平台發帖,希望尋找一個一起看演唱會的“搭子”。帖子發出后,她根據性別、年齡、所在城市和日常發布內容等信息,從10來個“應約網友”中選中了自己的“搭子”。她們約好先在線下見一面,以聊天的方式“破冰”后,覺得彼此很合拍。
“配一張引流封面、地理位置以及對‘搭子’的需求,有意向的人就會評論或私信跟我聯系。”對於如何“找搭子”,華中師范大學的杜文婷早已駕輕就熟,她會和有意者先進行簡單交流,初步了解對方情況后,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建立聯系。熱衷於提升個人能力、培養興趣愛好的她,經常在網絡上尋找自己的活動“搭子”。
像顧依琳和杜文婷這樣通過社交平台“找搭子”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無論是旅游、拍照、逛博物館,還是學習、運動、看脫口秀等,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擴大自己的交友圈,打破校園裡的社交局限。
顧依琳形容自己是“全糖型濃人”。“我總是在交朋友時投入全部的真誠和熱情,盡管偶爾會不被回應或被傷害,但我依然覺得真誠對待每個人是一件值得且有意義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我和我的演唱會‘搭子’成了要好的朋友。”
不過時間長了,顧依琳也會感到疲憊。她開始考慮是不是每一段社交關系都需要“全情投入”。“我想從高強度的情感社交狀態中抽離,獲得一些放鬆和休息的機會。”
在第二次“找搭子”時,顧依琳和對方的關系保持在“零糖”階段。“不用過多傾注感情,輕鬆自在地體驗短暫的結伴也很快樂。”這讓她的“高濃度社交”找到一種舒適的平衡。“在不必要的時候適度降低對社交的期待,享受輕鬆的互動。”
某社交App所屬機構發布的《2024年社交趨勢洞察報告》顯示,這種無負擔獲得社交帶來的情感支持和情緒滿足的“零糖社交”,已然成為當下年輕人青睞的社交方式之一。
“長大之后,大家都變得忙碌起來,疲於在社交方面花太多心力。”杜文婷升學讀研后,一方面覺得自己難以融入新的圈子,另一方面發現其他人的朋友很多,她的孤獨感被無限放大。對她而言,“零糖社交”是能夠暫時擺脫孤獨感且成本較低的最優選擇。
“和‘搭子’相處,不用擔心對方會因為不感興趣而拒絕。”杜文婷和“搭子們”的“限定社交”僅發生在特定時候。“雖然這種社交關系缺乏持久和深度,但簡單而保持距離的陪伴也足夠豐富我的生活。”杜文婷說。
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武表示,大學生自身的社交觀念正在發生轉變,傳統的重關系模式逐漸被新型的、消耗少的社交方式所替代。“這種觀念轉變是大學生對社交本質重新理解和認知的一部分,現代大學生更加追求自主性和自我選擇性,這種新型社交方式使他們能夠在不被動參與的情況下,建立更加靈活的社會關系。”
大學生不同“甜度”需求下的社交選擇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張岩也自稱“濃人”,她喜歡沉浸在親密的社交關系裡。每交到一個新朋友或是進入一個新的圈子,她都像是處在“熱戀期”的“小女生”,總是希望和對方待在一起。“我非常看重雙方之間互相提供的情緒價值,這會讓我對我的朋友產生很強的依賴感。”張岩說。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像她一樣,能夠在社交中保持“全糖”。張岩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也感到過困惑和內耗:“為什麼有些友誼‘轉瞬即逝’?”
多元化社交的背后,無論“全糖”還是“零糖”,“i人”或“e人”,每個人的“甜度”需求不同,社交選擇也呈現出不同的方式和類型。
郭士毅所在的戶外俱樂部裡,與他相熟的隊員已有不少。“但在這裡,沒人知道我的真名,也沒人會問起我的個人情況。”郭士毅表示,不同年齡、職業、領域的隊員之間隻會聊到爬過哪些山、平時如何鍛煉、有什麼運動目標等。不互相過問對方的個人信息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
“每個人的社交選擇不同很正常,尤其在交朋友這件事上不存在強迫性。”郭士毅認為,無需給自己的社交方式設框架,根據本體感受和具體需求,選擇讓自己感到舒服的、有獲得感的社交方式非常重要。
這正是郭士毅對這個圈子“情有獨鐘”的原因。這種“社交邊界感”在程永蓮看來也不可忽視。深諳“零糖社交”之道的她,每當結束一次社交活動后,都需要通過獨處來給自己“充充電”。“我在活動中認識的‘搭子’、朋友,都只是圍繞一個共同興趣或目標展開聯系的,我們因為特定的情境聚在一起,為共同的目標投入情感﹔活動結束后,我們的關系就像完成了‘使命’,可以告一段落了。”程永蓮說。
但“零糖社交”並非“零社交”,程永蓮隻希望在社交中避免情感上的過度消耗。“我想聊關於追星的話題,我就會找追星的‘搭子’,談心的話也有現實的朋友。只是如果一些‘搭子’跟我過度傾訴她生活中的瑣事,我會有些厭煩,因為迎合太多人的情緒,會讓我的社交狀態很疲憊。”
對此,陳武表示,當代年輕人擺脫傳統社交中權威和面子問題的束縛,追求的是一種不欠彼此、不增添負擔的平等關系。“以個人興趣和偏好選擇社交對象和方式,社交關系也隨之變得更加流動和多樣化,實際上這反映著社會交往的進步。”
根據不同的需求和選擇,受訪大學生對社交生活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積極性。中青校媒調查發現,37.07%的受訪大學生對參與社交活動比較積極,有活動基本願意參與﹔32.10%希望保持較多獨處空間,同時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24.68%非常積極,會主動發起或尋找可參與的社交活動。
程永蓮在線上和線下的社交積極性就大相徑庭。相比於線下社交,在網絡中社交的程永蓮如魚得水,“因為我是一個慢熱的人,在線下社交時隻會和老熟人交往,一和不熟的人講話我就會尷尬得無所適從。但互聯網始終是我的‘快樂老家’,在這裡我會更活潑、更大膽一些,也許是追星的緣故,我會跟網友一起‘拼專輯’‘買周邊’等,這個過程能讓我結交到同好。”
大學生期待進一步發展社交關系
中青校媒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年輕人需要多交流、多交往,有必要建立和維護社交關系。95%以上的受訪大學生希望自己的社交關系能夠更進一步拓展,其中,54.61%希望向廣度拓展,40.41%希望向深度拓展。
從演唱會回來后,顧依琳和自己的“搭子”越發熟絡,在逐漸深入的相處中,她們發現彼此為人處世的方式、交友的觀念以及MBTI人格類型都一模一樣。“我們還把相識的那一天定為友誼紀念日,把我們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叫作‘精神老家’。”
顧依琳沒想到,第一次“找搭子”的經歷就如此成功,這段原以為“僅此一次的緣分”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直到現在,她們還會相約逛街、探店,一起去看演唱會。
這樣的關系轉變讓顧依琳發現,現實中深入的互動與交流讓她感到更加踏實。“我喜歡從社交中獲取能量,在友情中尋求安全感,傳統的深度社交讓我更有安全感和獲得感。”
杜文婷和“搭子們”的關系也在日復一日的交流中“升溫”。回憶起准備考研復試的日子,她一開始只是希望找一個目標相同且能夠相互監督的學習伙伴。但長達一個多月的相處中,她和“搭子”除了每天互相監督學習以外,還會聊一聊彼此的情感問題。“當她跟我聊起她的故事,我覺得我們的關系在那一刻有了升華。雖然我們完成升學目標后,聊天的頻率也越來越低,不再像之前那樣熟絡,但彼此陪伴走過的那段復習歷程,對我來說依舊印象很深刻。”
不過,在杜文婷標准的“搭子式社交”中,也有過幾次“反例”。比如和籃球“搭子”一起加入某個籃球社團,但因為對教練的授課看法不同而結束關系﹔和逛街“搭子”定好了計劃,卻因為擔心見面尷尬,拖延至今都沒有實現線下交往。“我們在線上聊天都非常好,還約定好一起去哪玩,但始終沒有定下來具體的時間,導致我們的關系止步於網友。”杜文婷坦言,尤其是在有非常具體的需求的時候,找到與自己契合的社交對象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在中青校媒開展的問卷調查中,認為自己與他人建立和維持社交關系的能力存在一定問題的受訪大學生約佔四分之一,其中23.28%存在一定困難或困惑,2.26%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較差,很難處理社交關系。
調查發現,影響受訪大學生開展或參與社交有多重阻礙,45.07%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活動興趣點不契合,吸引力不夠﹔44.57%是性格使然,36.40%認為自己交流表達能力較弱,35.61%表示難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30.08%表示缺乏社交渠道,沒有拓展人際關系的機會﹔26.84%認為社交佔用時間長,時間不夠用﹔19.46%認為社交開銷較大,性價比低。
程永蓮在社交中更看重雙方有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聊天是否投機。“我特別關注對方跟我有沒有共同的愛好,或者能夠聊起來的話題,隻有滿足我的精神需求,才能開展進一步的溝通。”
在一次線下電影放映活動中,程永蓮本沒有抱著太大的社交欲望,但觀影后她在現場情不自禁地和“影友”討論起劇情,對方還給她推薦了另一部電影。程永蓮觀看后,對這兩部電影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
為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良性社交,陳武建議學校相關部門豐富社交活動的開展形式,跳出傳統的活動框架,設計更多輕鬆、無壓力的活動,滿足學生當前的社交需求。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他鼓勵大學生主動走出舒適區,多參與各類活動,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社交能力。
中青校媒調查結果顯示,77.29%的受訪大學生希望加強各類社交活動的組織,64.65%希望社交活動可以覆蓋不同興趣垂類的社交圈層,59.22%希望參與社交技巧、人際交往方面的培訓,58.11%希望得到更多社交資源和機會。(劉俞希 梅從政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郭士毅、張岩為化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