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的美妙交響

小興安嶺林區。
黑河市的璦琿—騰沖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
在黑河早市“逛吃”的俄羅斯游客。
哈電電機生產車間。
●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年砥礪奮斗,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即日起,本報開設“‘雲’香四海共芬芳”欄目,邀請讀者共同感受日新月異的中國之變、蓬勃向上的雲南之美。
8月19日至25日,包括雲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湄公河》《佔芭》《高棉》《吉祥》雜志在內的全國13家邊境外宣期刊媒體記者,先后踏訪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河市、伊春市,參加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伙伴雜志社)承辦的“邊境期刊邊境行——走進黑龍江”融媒體聯合採訪活動。
從花海織錦的彩雲之南到綠野遼闊的黑龍江畔,採訪活動回顧了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研發過程,見証它將綠色電能源源不斷輸送到千家萬戶﹔也走進了我國最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感受黑龍江省全力構筑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的勃勃生機。
“胡煥庸線”(劃分人口密度的對比線)勾勒出中國自然風貌與經濟活動的鮮明分野,也將雲南騰沖與黑龍江黑河兩座城市緊密相連﹔“冰”與“火”的文旅互動,也續寫著你來我往中的人文情暖。一南一北,兩地相望。不同的風土人情,繪就的是祖國大地的共同芬芳。
從南到北,都有“愛折騰”的新農人
初秋的中俄邊境黃意漸染,黑土地裡的玉米含苞吐“玉”,豐收在望。在黑河市孫吳縣沿江鄉哈達彥俄羅斯族村,記者見到了正在忙碌的王躍龍。
說王躍龍忙,是因為他“身兼數職”——既是孫吳縣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黨支部書記,管理耕地3萬余畝,涉及3個村200余戶村民﹔又是孫吳縣犇興養殖專業合作社、黑尊牛(孫吳縣)牧業、肉業公司的負責人,負責3000多頭安格斯黑牛從養殖、屠宰到加工、銷售,更是一大攤子事。
雖然忙,可看到大家跟著他干實事,日子越過越好,他感到心裡倍兒甜。
王躍龍是土生土長的哈達彥村人,他養過魚,種過大豆、玉米。“我愛種地”是王躍龍在採訪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熱愛,讓王躍龍種地種出了名堂。2011年,33歲的他聯合同村農戶,籌資50萬元,成立了哈屯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當年就獲得了較好的收益。第二年,種植結構調整,合作社更名為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固定資產從1000萬元增長到5200萬元,機車和農機具從17套發展到151套,入社群眾從108戶增加到510戶,年社會化服務能力從2萬畝增加到6萬畝。”王躍龍說。
除了愛種地,王躍龍也愛“折騰”。近年來,為了持續帶民增收,王躍龍成立了孫吳犇旺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了安格斯牛加工企業,構建集安格斯牛屠宰、加工、冷藏、銷售於一體的產業生態,打通從飼喂、環控、檢測到屠宰、加工、銷售、追溯的全鏈條。
這一邊,黑土地上農業現代化正繁忙﹔那一頭,飲雲茶、賞雲花、品雲果、喝雲咖正成為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固定節目”。近年來,雲南圍繞做強高原特色農業不斷發力,已建設花卉、高原蔬菜、雲嶺肉牛、咖啡、天然橡膠、三七、奶業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愛“折騰”的新農人們不再就農論農,產業鏈已延伸至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打造等多個環節。如今,雲南高原特色農業已成為與東北大農業並列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典型模式。
哈電電機,老廠房裡有新科技
哈爾濱曾經是鬆花江邊的小漁村,新中國成立后,一座座廠房在這裡拔地而起,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其中一座。
1951年,哈電電機接到了制作一台8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任務。“那時廠子生產、生活條件都很艱苦。”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王曉群回憶道,在邊建設邊生產的條件下,哈電電機研制出了新中國第一台水輪發電機組。
時間來到2021年6月28日,在位於四川省寧南縣和雲南省巧家縣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段上,由哈電電機研制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在白鶴灘水電站投產發電,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
從800千瓦到100萬千瓦,其間走過了怎樣的歷程?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了哈電電機的生產廠房。
在定子沖片智能化生產線上,自動供片、自動去除毛刺、自動清理、自動涂漆烘干、自動摞放一氣呵成﹔焊機群控系統運用智能傳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焊接工藝參數在線監測、預警……對哈電電機而言,“老”並非落后的標簽,而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哈電電機依托幾十年持續的科技創新積累、核心技術攻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
“迄今為止,哈電電機已參與了45座電站、169台套抽蓄機組的研制,總容量達5017萬千瓦,形成了水、火、核、氣、風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王曉群介紹,近年來哈電電機相繼開辟了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為當地帶去先進的技術、優質的服務,“我們希望能將更多的中國動力送向世界。”
同向未來,以開放贏發展
今年5月,一列從俄羅斯托木斯克州發出的木材專列駛入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黑河片區,標志著托木斯克州至黑河市的木材專線正式邁入常態化運營的新階段。
在黑河片區,記者看到了跨境產業合作展現出的蓬勃生機。“中俄兩國林業資源互補,我們在俄羅斯阿穆爾州擁有1.2萬平方米廠房,生產旋切單板等初加工產品,再運回黑河進行深加工。”黑龍江新絲路林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企業依托黑河片區貿易便利化創新舉措,形成木材收儲、運輸、加工、銷售的跨境木材加工產業集群。
從“一船西瓜換一船化肥”的傳奇故事,到中國最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黑龍江的發展始終與開放密不可分。
這些都是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的縮影。
今年,雲南與黑龍江兩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共同迎來挂牌五周年。5年來,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將“試驗田”種成“高產田”,在對俄合作、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特色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已成功產出超過300項制度創新成果……
5年來,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突出沿邊、跨境特色,159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任務實施率為100%,共形成393項制度創新成果,80項屬全國首創……
如今,滇黑兩省正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攜手各方共享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機遇。
跨越山海,真心永遠換真心
去年冬天,哈爾濱的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南北換禮”溫暖故事令人記憶猶新。
這一次,記者也帶著雲南“小土豆”的心意而來,希望在哈爾濱的中央大街,用雲南的文創產品交換到當地的禮物。短短一個小時,記者不僅收獲了“爾濱”特產馬迭爾冰棍和索菲亞大教堂文創擺件,更感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情與真誠。
“爾濱”之外,黑龍江省各地深諳資源之鑰,用心耕耘著文旅的沃土。
在位於黑河市的大黑河島房車營地,一輛牌照為“雲A”的房車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車主是61歲的“老昆明”胡鶴。去年,他和妻子踏上了“走遍祖國邊境線”的旅程,一路上他們還結識了來自湖南、寧夏、陝西等地的車主結伴同行。“這裡的營地很方便,既有24小時免費對外開放的房車停車位,還配備了衛生間、洗碗池、露營區等配套設施。”胡鶴說,他們計劃下一站前往璦琿—騰沖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聽說這是一個情系祖國南北的姊妹公園,在雲南騰沖也有一個同樣的公園,作為雲南人,我一定要去看看。”
國內游客向往哈爾濱的同時,中俄游客之間的雙向奔赴也日益頻繁。
火山全磁環境、天然冷礦泉水、火山礦泥療……1060平方公裡的巨大空氣浴場吸引著國內外游客走進黑河市五大連池。記者在這裡遇到了來自俄羅斯南薩哈林的游客拉麗莎·鮑裡索夫娜一家。“我是第2次來這裡,而我的朋友已經來了7次。”拉麗莎·鮑裡索夫娜介紹,這次他們體驗了中醫針灸、按摩、理療和礦泉水醫療相結合的療養旅游項目,“清新的空氣、別具特色的療養項目、熱情的當地人,讓我每次來到這裡都身心愉悅。”
如今,黑龍江省的許多早市出現了不少俄羅斯游客,他們在這裡品嘗豆漿、油條、茶葉蛋、包子等中式早餐,甚至開發出“包子配啤酒”的創意吃法,而攤主們更是“人均俄語六級”。升騰的煙火氣中,滿是中俄民眾你來我往的深厚友誼。
在黑河早市採訪時,記者偶遇了正在拍攝短視頻的當地博主趙天傳。他盛情邀請雲南游客到黑河,體驗與眾不同的北國風光。這份熱情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或許正如他所言,黑河早市最吸引人的,並非隻有琳琅滿目的美食,更是黑河人服務游客時的那份熱忱,以及這座城市所展現出的開放與包容。(舒文 常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