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紙鳶竹馬看兒嬉 宋代嬰戲圖裡的兒童體育

2024年08月16日08:4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紙鳶竹馬看兒嬉

宋蘇漢臣《童戲圖頁》跳繩(局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作者供圖

嬰戲圖是古代繪畫的經典題材,形象地記錄了古代兒童體育活動。通過嬰戲圖與文字史料互証,我們可以領略古代兒童體育的藝術旨趣、文化韻味和歷史內涵。

唐代及以前,兒童往往是仕女圖等繪畫作品中的輔助角色。在宋代,形成了以兒童為繪畫主體的獨立畫科——嬰戲圖。宋代著名畫師蘇漢臣就因精通嬰戲圖繪畫而被贊譽“尤善嬰兒”。元代嬰戲圖現存較稀少。明清時期的嬰戲圖出現了相對夸張的繪畫風格,創新內容相對較少,大多為追求吉祥富貴的圖樣。相比較而言,宋代的嬰戲圖更具有寫實性、創新性與敘事性特點,能夠較為直觀、准確地表現宋代兒童體育活動的特征。

古人往往把多子多福的理念融入嬰戲圖中,從而形成了嬰戲圖獨特的繪畫風格。宋代畫師常在嬰戲圖中繪有兒童體育活動等休閑娛樂場景。繪畫中兒童眾多,活潑可愛、身體茁壯,蘊含了人丁興旺等美好寓意。

宋人非常注重休閑娛樂,這為兒童體育活動進入繪畫作品中創造了前提條件。宋人將節日裡兒童參與體育活動的歡慶場景入畫,也反映了他們對兒童參加體育活動的關注。

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百子嬉春圖》描繪了眾多宋代兒童體育項目,圖中左上角的放風箏,展現了“才乘一線憑風去,便有愚兒仰面看”的生動景象,左下角幾個孩童舉著一張“獅子皮”,后面兩個參與舞獅活動的兒童被一旁進行的蹴鞠活動所吸引。這幅嬰戲圖細膩描繪了節令性的兒童體育活動,生動展現了在特定節令裡,孩子們沉浸在體育活動的歡樂氛圍中。他們愉悅的動作與節日的氛圍交織成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畫面。

宋代嬰戲圖體現了宋代體育的休閑性與創新性。《長春百子圖》中的蹴鞠活動便是宋代蹴鞠改良后的玩法,娛樂性更為凸顯,競爭性則大大削弱。《百子歡歌圖卷》中的竹馬裝飾得精巧雅致,為了呼應騎竹馬活動,孩子的頭上與手上還設計了“穿搭”,改變了以往簡單的“嫩竹乘為馬,新蒲折作鞭”的運動形式。除此之外,《童戲圖頁》中的跳繩活動、《蕉蔭擊球圖》中的捶丸活動,以及《長春百子圖》中的相扑活動等,都展現了輕鬆詼諧的休閑運動形式。

中國的閑適文化至宋代全面興起,使這一時期的體育活動呈現出“重休閑並趨向娛樂”的特征,體育活動的對抗性削弱,觀賞性逐漸增強。通過宋代嬰戲圖我們不難發現,圖中兒童體育活動趣味性濃厚。《長春百子圖》中所繪的蹴鞠就將球門去掉,以展示個人技藝為主。

宋人也意識到體育活動對兒童健康的重要性。我國現存最早的兒童醫療專著是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証直訣》,其中認為,富貴家庭的兒童大多吃得精致且油膩,易導致脾胃阻滯﹔穿著大多華麗精美,但較少參與鍛煉,難以抵御風寒。因此主張兒童飲食不宜過頻過飽,穿著應輕便些。宋代《續博物志》中說:“今之紙鳶,引線而上,令兒張口望視,以泄內熱。”可見宋人已經意識到體育活動對兒童的保健作用。

受理學思想與童蒙教育的影響,宋人十分重視兒童教育,並發現了體育活動特有的教育屬性。他們將知識傳授融入體育活動。宋代文獻記載了體育活動對人的道德品格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宋代《蹴鞠譜》《棋經十三篇》均對運動項目的技術與道德品格等提出相應要求,體現了體育活動的教育價值。

宋代嬰戲圖多與民俗文化緊密結合。寒食節的放風箏、元宵節的跳繩等節令習俗,常被賦予祈福納吉、辟邪除穢等寓意。

嬰戲圖憑借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深受人們喜愛。將兒童體育與繪畫相結合是嬰戲圖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加強對體育題材嬰戲圖的研究,還可以為體育學與藝術學、圖像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助益。 (作者:李響、郭玉成,分別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體育衛生研究會委員,中國岩畫學會副理事長、上海體育大學教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