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綠春:傳承彝族文化 感受獨特魅力

2024年08月06日15:54 |
小字號

牛孔鎮,位於雲南省綠春縣,這裡的彝族人民用他們世代傳承的獨特彝族文化吸引著各方賓客慕名而來。

美食街、非遺集市、跳鼓舞、火把盛宴……7月下旬,2024綠春·牛孔鎮彝族火把節暨“跳鼓舞”展演活動如期舉行。火把節是彝族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民族特色最濃郁的傳統節日,展現出彝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火把節現場。

火把節現場。

彝族“跳鼓舞”:千年文化的激昂回響

“咚咚咚……”身著彝族服飾的女子踏著緊湊激昂的鼓點,熱情地跳著彝族“跳鼓舞”,此時氣勢磅礡的鼓聲與飛揚的流蘇、歡快的舞步融為一體,構成一幅熱情奔放的美妙畫卷,鼓聲沖破牆壁、沖出屋頂,響徹彝鄉大地。跳鼓舞由三人合跳,動作對稱、協調一致,包含“開場鼓、制鼓、腌酸菜、過春節、祭龍、春耕、撒秧、栽秧、薅秧、打谷子、織布”等36套,目前能完整跳下來的僅有16套,經常表演的有12套。

2009年,“跳鼓舞”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跳鼓舞”源於彝族民間,相傳是彝族先民為祭祀神靈、祈求豐收而跳的舞蹈,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如今成為了彝族人民婚喪嫁娶、喜慶節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

盡管“跳鼓舞”的歷史悠久,但它的魅力並未因歲月的流逝而減退。相反,在一代代彝族人的守護與傳承下,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愈發熠熠生輝。從鄉村的節日慶典到國家級的文藝表演,“跳鼓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次次震撼著觀眾。

彝族刺繡產品。

彝族刺繡產品。

彝族刺繡:“指尖上的藝術”

牛孔鎮新區集貿市場內,百名繡娘圍坐在一起,開始刺繡技藝大比拼。她們專注於眼前的一針一線,手指熟練地穿梭於絲線之間,每一針都注入了心血和情感,色彩繽紛的絲線在手中飛舞,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牛孔彝族服飾以其鮮明的顏色和獨特的圖案著稱,由當地的手工藝人使用傳統技藝精心制作,每一件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服飾上的圖案多取材於自然景觀和日常生活,如山川、河流、動植物等,這些圖案不僅美觀,還傳遞著牛孔彝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2022年12月27日,牛孔彝族服飾被正式列入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一舉措標志著對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近年來,牛孔鎮不斷探索實踐“黨組織+合作社+公司+繡娘”機制,成立牛孔刺繡專業合作社,凝聚周邊零散繡娘200余人,輻射帶動刺繡作坊5戶﹔多次組織開展刺繡技能培訓,持續提升繡娘技藝,有效激發農村婦女勤勞致富內生動力,變“指尖技藝”為“指尖經濟”。

中國傳統村落牛孔村。

中國傳統村落牛孔村。

傳統彝族村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磚一瓦講述歷史,一石一木承載鄉愁,傳統村落承載著世居民族的農耕生活形態和鄉土歷史文化面貌,是留住“鄉愁”的重要載體。

在牛孔鎮的偏僻地帶,隱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牛孔村。2019年6月,牛孔村被正式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20年8月,牛孔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上線名單,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牛孔村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民俗活動和傳統技藝,都展現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牛孔村已有150余年的歷史,其歷史積澱深厚。村庄的布局和建筑風格都保留著傳統的風貌,它們依山而建,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山地建筑景觀,“四素同構”即山、水、田、林的有機結合,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牛孔村是一個充滿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傳統村落,它不僅是建筑藝術的寶庫,更是民族文化的活態博物館。不僅是人們對過去生活方式的紀念,也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啟示。在這裡,人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彝族人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哲學,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

除了“跳鼓舞”、刺繡、傳統村落等,牛孔彝族傳統文化還體現在他們的生活中。在這裡,你能感受到彝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品嘗到地道的彝族美食,體驗到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李猛、刀諺晴、李裕梅、陸雨堂 文/圖 )

來源:綠春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