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2+3(1)+N”機制的昆明西山實踐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如何有效防范管控風險隱患、壓減案事件發生,是社會治理與平安建設亟需破解的一個重要課題。
西山區自2023年9月以來,在街道綜治中心,推行“2+3(1)+N”機制實體化運行試點,有效整合基層社會治理資源力量,推動形成矛盾聯調、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合力,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風險消除在萌芽。
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積厚成勢、全面推進……在全局謀劃中,西山區選取矛盾糾紛相對突出、治安情況相對復雜的福海和金碧街道作為試點,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層善治之道,為西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凝聚“平安底氣”。
立柱架梁
因地制宜布新局
“2+3(1)+N” 機制實體化運行工作是一項覆蓋面廣、涉及范圍大、關聯程度高的綜合性系統工程,不是一個社區、一個街道、一個部門能單獨完成的,需要全區上下群策群力、聯動共建。
第一步,從加強組織領導開始。西山區成立了區委書記、區長以及黨委、政府分管領導任召集人,區級相關職能部門分管領導、街道政法委員為成員的“2+3(1)+N”機制實體化工作專班,指導各街道開展相關工作,並明確各街道黨工委書記為“2+3(1)+N”機制實體化運行工作責任領導,由政法委員、派出所所長具體實施。
緊接著,成立指揮部和專班。目前,西山區10個街道全部建立了由政法委員、派出所所長任雙指揮長的實體化運行指揮部,組建起指揮部辦公室實體化專班。有了指揮部和專班,工作有了“方向標”。
為進一步推動“2+3(1)+N” 機制實體化運行,西山區還從法院、公安、民政、衛健、婦聯、綜治等部門抽調30名業務能力較強的人員,組成區級教官團隊,在街道開展實操實訓工作。專業理論加上生動鮮活的實操例子,這樣一來,工作就更加有的放矢、高效提質。
結合市級相關要求,西山區還形成了“2+3(1)+N”機制重點工作項目化推進清單,每月召開調度會,研究分析問題,“六類風險隱患”的排查工作也得到全流程規范化管理。
從試點到全面推進,西山區實現平安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
福海街道
“四個轉變”解難題
17個社區、51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16.43萬……南臨滇池、西至草海、與秀美西山隔海相望的福海街道,轄區總面積29.37平方公裡,是西山區面積最大的城區街道。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轄區經濟社會結構、群眾服務需求、社會治理方式等發生較大變化,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在以往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最大的痛點難點是各部門存在各自為政、單打獨斗、信息流通不暢、缺少配合的問題,難以適應街道基層治理繁雜的狀況。因此,凝聚多方力量、暢通信息流轉、多元共治解紛的“2+3(1)+N”機制成為基層治理“破題”的關鍵。
去年11月,街道開始實行“2+3(1)+N”機制,以街道綜治中心為主要陣地,由街道政法委員、派出所所長統籌組織,綜治中心負責人、派出所副所長、司法所所長、派出法庭庭長全員參與,整合各社區及衛健、婦聯、民政、教育等基層資源,實行統一組織、指揮和調度,共同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精准普法、社會治安突出問題整治等工作,推動矛盾糾紛聯調聯處聯控。
開展試點以來,福海街道成功化解“六類風險隱患”49件,化解率為53%。治安警情環比下降20.82%,其中家庭、家暴、鄰裡糾紛類警情環比下降17.2%,刑事警情環比下降20.53%。
從“事后處”到“前端防”,從“憑經驗”到“規范化”,從“單兵戰”到“多方合”,從“被動跟”到“常態治”,福海街道“2+3(1)+N”機制推行工作成功實現“四個轉變”。
金碧街道
“1165”補短板
同樣面臨人口基數大、治安要素復雜、矛盾糾紛發現難等社會治理難題的金碧街道,在“2+3(1)+N”機制推行過程中,探索出“1165”工作思路,進一步激活社會治理的“一池春水”。
“1”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
另一個“1”即以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充分用好綜治中心實戰化平台。通過“四中心”整合資源、調動力量,形成統一指揮部署、分級分口負責、密切聯系協作的基層治理格局。
“6”即落實6項重點任務。聚焦“三類糾紛”“三類人”,組織開展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特殊群體服務管理、命案防控、精准普法、社會治安穩定形勢分析研判6項工作。
“5”即通過整合力量、摸清底數、規范流程、建章立制、檢驗成效的五步工作法推動工作落實。
其中,建立風險評估體系是金碧街道工作的一個亮點。金碧街道針對分析研判環節中存在的風險隱患信息要素不全、風險等級劃分主觀性強、多類疊加風險評估不足3類問題創新建立“維度+要素”評估體系,開展精准量化評估。
通過對典型案件和轄區內重大矛盾風險深入分析,總結日常工作經驗,以及向專業部門學習,街道提煉整合出背景、情緒、行為3個維度28個風險要素,並制定矛盾隱患風險等級評估細則。
按照不同維度因素將后果嚴重性、社會危害性、家庭影響等風險程度賦分,分值從高到低分別為5分、3分、2分、1分。在評估糾紛隱患風險時,對照相應要素打分,0分—4分為低風險,5分—8分為中風險,9分以上為高風險。
一系列標准鮮明、行之有效的評估細則,將風險隱患消除於萌芽,真正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此外,街道還建立了一支調解隊伍,推動分級分類調解。這支隊伍由司法所調解員、法院工作人員、社區民警、婦聯干部、律師、街道職能部門人員、社區網格員、樓棟長、志願者等人員組成,定期開展調解專業知識培訓,從單打獨斗到多方聯動,實現調處力量由散到合。
目前,街道各部門、各社區報送線索量由原來的佔比不到10%提升至20%以上,專班預評時間由1小時縮短到5分鐘。面對“六類風險隱患”的龐大數據,可盡快識別出中高風險,並及時進行處置。矛盾糾紛交辦單流轉效率也大幅提升,由原來的1天縮短到2小時。街道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0.67%,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3.33%。
堅持統籌推進“一盤棋”,形成治理合力“一股繩”,西山區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新模式,探索社會治理新體系,開創社會治理新局面。(記者李杭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