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魯圖村的一年“三變”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3年2月,油菜花開的季節,人民網曾報道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魯圖村。彼時,這個滇西村寨在周圍十裡八鄉發展就算不錯:田多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准農田,機械化程度高﹔豌豆、蠶豆、烤煙等產業勢頭不錯。
今年6月底,記者再次到訪魯圖村,感受村裡的一年“三變”。
航拍魯圖村。楊聰娟攝
變化一:良機助力,農業跑出“加速度”
剛進魯圖村村委會大院,便看到5台大型拖拉機停在院裡。“去年10月買的。”村黨總支書記王學春笑著說,臉上還是一年前的傲嬌表情。
這些年,魯圖村盤活土地資源,化零為整,小田變大田,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可有個問題,每到土地耕種季,村裡要從外邊找大型拖拉機,時間不好把控,費用也高,有時還得看農機手臉色。
“干脆組建一支農機服務隊,既能幫村裡干,還能出去開拓市場。”王學春和其他村干部一合計,從村集體資金裡拿出124萬元,購置了5台大型拖拉機。
他們如此舍得花錢有原因。“購買農機,政府有補貼,煙草部門也有補貼。算下來,村裡實際花不了多少錢。”王學春說。
5台大型拖拉機歸村辦企業運營。今年春耕季,村裡的田基本是這5台拖拉機耕作的,大伙不爭不搶,輪著來,每畝比從外邊找至少節省四十元。
村裡的電烤房群和冷庫。楊聰娟攝
變化二:務工人員返鄉,自發建良田
此前,魯圖村建高標准農田,是由村委會出面統一流轉,再由當地政府出資修機耕路、溝渠,煙草部門配合推廣水肥一體等節水灌溉技術。
去年到今年,有外出務工的村民看到高標准農田能連片種植,機械化程度高,又看到不少村民依托高標准農田“口袋”越來越鼓,“眼紅”的他們決定返鄉種地。
48歲的王明蒼就是其一,俗話說,窮家難舍,熟地難離,這些年他在外務工,老人孩子照顧不到,早想回鄉發展,只是苦於沒有合適的賺錢機會,才沒付諸行動。直到看到不少村裡人這兩年靠種地收入多起來,他才下定決心,打算把全部能耐用在地裡。
王明蒼想流轉連片土地種庄稼,可到村委會一問,來晚了,村裡已沒有可供流轉的連片土地。咋辦?總不能灰溜溜返城務工。他想到自家一畝二分的山坡地,因路不通、水不通,大型機械進不去,想往外流轉,不要錢也沒人種,所以這些年一直荒著。
不光如此,連著他們家那塊“巴掌地”的其他十多戶村民的山坡地也荒著,攏共近20畝。“要不和他們(其他村民)商量商量,把這片地統一流轉過來,再出錢改造種庄稼。”他和家裡人商量。
想著王明蒼不用外出務工,能常年留在家裡,家裡人舉雙手贊同。於是在村干部協調下,他以每畝每年350元的價格流轉了這片山坡地。鄰裡間講情分,隻要王明蒼出錢改造山坡地,第一年租金不要。
一切談妥,王明蒼找來挖機平整土地,又架管引水,花了兩萬多,終於把這片山坡地改造完成。
前段時間,他在這片地栽上烤煙,目前長勢正好。保守估算,毛收入能有十來萬元。
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種地,間接緩解了村裡的“一老一小”問題。“壯勞力回來了,村裡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都減少了。”王學春笑著說,2022年,村裡統計有36名留守兒童,24名留守老人,現在留守兒童降到17人,留守老人降到9人。
變化三:建烤房 建冷庫 產業發展增動力
離開村委會,王學春領記者來到一處平地,隻見10座電烤房排成一排,后面還有30座電烤房在建。
“村裡是種烤煙大村,以前大伙烤煙用煤,污染大,損失率高,還貴。去年4月,村集體出資118萬元建蓋10座電烤房,煙草部門每座每年補貼9900元。”王學春說,這10座電烤房專門烘烤農戶煙葉,去年烤煙季就投入使用,不光綠色低碳,損失率也低。
今年,魯圖村委會又引進一家企業,新建30座電烤房,建成后不僅能烘烤本村農戶煙葉,還能輻射其他村。“烤房建成后,頂上還要裝光伏板,不光能輸送綠電,村裡用電還有優惠。”王學春說。
電烤房旁是佔地2000平米的冷庫,是隆陽區政府去年8月投入近百萬元建成的。“村裡豌豆、蠶豆多,採收時各地豌豆蠶豆齊上市,賣不上價。有了冷庫,市場價低時先存著,等價格合適再售出,一來一回,村民的收入能增加不少。”王學春說。
關於下一步,王學春這樣打算:提高冷庫、電烤房、農機的利用率,把這幾樣“寶貝”運營好,不讓別人看笑話﹔拿出部分村集體資金,提檔升級村裡的基礎設施,讓村庄環境美起來,向美麗宜居邁進。
期待來年再去魯圖村,又能看到大變化。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