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鄉村 看振興丨業興村旺 山區村寨迎蝶變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以前,和周邊十裡八村比,我們村差得遠了。這些年,黨委政府支持,煙草部門幫扶,老百姓也願意干,村裡和其他村的差距慢慢抹平了……”記者剛拋出話頭,劉建喬就打開了話匣子。
“村裡的變化,他熟得很。”旁人笑著說。
劉建喬是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上壩村的黨總支書記,這些年,他見証了地處山區的上壩村從發展滯后到迎頭趕上的全過程。要說秘訣是啥,其實也簡單——有人幫,村民願意干。
村裡的足球場與農田融為一體。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誰來幫?黨委政府和煙草部門。“以前,村裡用水難,種庄稼時用水,要麼人挑,要麼馬馱,人累效率低,幫扶的煙草部門投錢修了飲水工程,水直接流到地頭,再高的地塊也有水。”坐在上壩村村委會的沙發上,劉建喬身體前傾,很是健談。
“不光這些,煙草部門還幫著修了不少水窖,雨天存水,用水時抽出,村裡抵御干旱的能力強很多。”他接著說。
用水問題解決了,村裡發展產業有了基礎。58歲的孫貴富今年種了10畝烤煙,深耕、理墒、打塘都是機械化,飛防用的是無人機,和以前比效率高太多。煙后他打算用廢棄的煙杆種豌豆,不僅能省攀爬架、地膜的物料支出,還能省一筆拔煙杆、安裝架子和地膜的人工費。
荷花在綠葉襯托下綻放。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豌豆銷路不愁,鎮裡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業離不開技術,鎮裡每年組織各村舉辦各類技能培訓。上壩村還利用閑置烤煙育苗棚發展食用菌產業,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至少15萬元的收益。
產業發展了,村民口袋“鼓”起來,村裡接著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提升人居環境,讓村庄美起來。
夏日,走進村裡,河水清澈,荷花在綠葉襯托下亭亭玉立,河岸鮮花點綴,遠處山林起伏,儼然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
河道旁,一排風格統一的“別墅”很惹眼。“這是由村裡統一規劃、村民自建的10多棟兩層民房,為的是讓大伙住得舒心。”劉建喬說。
村裡的“聯排別墅”。高斯源攝
在一棟裝修一新的民居裡,村民孫建榮正和妻子悠閑地看電視。“房子有240平米,樓上樓下5室2廳,花了70多萬元,貸款10多萬元。這幾年政策好,雖說還差銀行錢,可壓力沒以前那麼大。”對還貸款,孫建榮心裡有底。
距孫建榮家不遠,一個11人制的標准足球場很惹眼。“政府幫修的,村裡孩子多,放學踢踢球出出汗。”劉建喬笑著說。
村裡美了,上壩村以黨建為抓手,建立網格,提升治理效能。拿管護村庄環境來說,村裡設置50名網格員,引導村民落實門前“三包”,把好環境保持下去。2021年9月,上壩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繼續壯大村集體經濟,繼續由村委會牽頭,引導大伙集中連片種庄稼……”談到下步打算,劉建喬的興致更高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