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高標准高起點謀劃“施工圖”——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近年來,雲南省對標中央部署要求,高標准、高起點謀劃改革“施工圖”,瞄准制約高質量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企業群眾最期盼的領域,大刀闊斧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經營主體活力持續迸發,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提質增效 政府市場協同發力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這一重要論斷,為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著力點和突破口。
打開全國首個一站式電力零售交易平台“來淘電”,買電像購物一樣簡單。曾經交易程序復雜、信息不對稱、缺乏信任等困擾中小微企業的難題得到有效破解。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的綠電溯源體系,讓每一度綠電都有跡可循,促進綠色鋁等產業從生產到交易全鏈條降碳,綠電經濟價值越發凸顯。
滿滿的電力獲得感,折射出10年雲南電力體制改革的“含金量”。作為全國首批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和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省份,雲南率先組建了電網企業相對控股的股份制交易機構——昆明電力交易中心,率先核定輸配電價、率先建立規則完善的電力市場、率先大幅放開發用電計劃、率先突破售電側改革、率先通過市場化方式擴大“西電東送”、率先開展電力市場信用評價工作。南方電網雲南電網公司作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排頭兵”,全力推動電力市場穩定發展,市場環境逐漸呈現用電量穩增長、電網有保障、交易更活躍、用戶成本更低的多方共贏局面。
全省市場化交易電量從2014年的178億千瓦時增至2023年的1850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超過七成﹔全省注冊各類電力市場主體數從2014年的不足100戶躍增至2023年底的31.3萬戶,主體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電力體制改革僅是雲南省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隨著一系列破立並舉的改革舉措落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協同發力,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制度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不斷被激發。
為便利經營主體進入市場,雲南省深入推進“一業一証”“一企一証”“証照聯辦”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企業設立登記時間壓縮至0.5個工作日內,企業開辦全程網辦率達到90%,個體工商戶實現營業執照“秒批秒辦”。
深化土地等要素市場化資源配置改革,多地推進工業項目“標准地”出讓改革,由政府統一開展地災、環評等區域評估工作,由企業付費評改為政府買單評,降低了企業用地成本。
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雲南省大力開展違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案例歸集和破除,一批共享單車領域違規設置特許經營權、旅游市場設置市場准入壁壘等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暢通了市場准入環節,市場准入效能評估“雲南經驗”在全國推廣。
針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融資難問題,雲南省創新建設省級融資信用服務平台,引入200多家金融機構在平台上“開店”,已為56萬多戶企業提供了“一站式”融資服務。一年多以來,累計授信1300多億元。
隨著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市場發展更具活力。截至今年4月底,雲南省實有經營主體超過657萬戶,近3年年均增長達到20%以上,每千人擁有經營主體數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優化結構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在有色金屬產業,雲錫錫業分公司創新打造智慧冶煉廠,改變了有色金屬礦山傳統採選、冶煉加工環節的生產方式,產業加速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在新能源電池產業,德方納米、億緯鋰能等多家企業先后落地曲靖,產業鏈不斷延伸,全國重要的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集聚效應更加凸顯。
讓老產業新起來,讓新產業強起來。全省上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邁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產業結構上,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2023年,第一產業增長4.2%,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第三產業增長5.7%。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有效投資支撐強勁。產業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首次過半,工業投資增長19.1%,規模和增速均居全省各行業第一位,能源、農業、旅游投資規模均居全國前列,投資增長由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向產業投資拉動轉變。
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雲南省加大統籌推進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促進融入國內大循環更為順暢、內外市場聯通更加高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實施“智匯雲南”計劃,開展“科技入滇”常態化機制試點,組建6個雲南實驗室,成功舉辦兩屆騰沖科學家論壇,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運用,持續提升先進產能比重。與此同時,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落地,持續釋放消費潛力。
2023年,消費對全省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拉動率明顯上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7%﹔文旅行業加快復蘇,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44萬億元,帶動住宿、餐飲業等快速增長,全年有4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在千億元以上﹔電子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增勢強勁,新能源汽車和文化體育等新興消費崛起。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聚焦“3815”戰略發展目標,全省各地正持續深化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符合高效、智能、綠色、可持續等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鏈,培育發展新動能。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雲南將立足資源、區位和產業優勢,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符合雲南實際、體現雲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砥礪奮進、闊步前行。(段曉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