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經濟何以實現“花開四季”

自今年3月以來,全國各地“賞花地圖”“春日經濟”熱度持續攀升。據美團數據,雲南“踏青賞花”搜索量環比增長超400%,其中搜索區域前三位分別是昆明、玉溪和曲靖,春日賞花穿搭、昆明賞花農家樂、賞花拍照勝地、露營踏青均為關聯熱搜詞組。
觀點
對於立體氣候豐富、地形多樣的雲南來說,這份專屬於春季的浪漫可以延伸至一年四季。花會凋零,但如何讓“賞花經濟”由“花開一季”至“花開四時”,是雲南文旅發展亟待面對的問題。
產業鏈延伸拓展乏力
問題一
孟夏時分,萬物並秀,隻道夏淺勝春最可人。暖風從熱帶雨林一路拂過,停步在卡瓦格博,回頭望,雲嶺大地,處處生花。花開時節,游客紛至沓來,“賞花經濟”帶動文旅市場春潮涌動。
“賞花經濟”是指以賞花、踏青為主題的春季特色旅游項目,其本質屬於體驗經濟,借賞花將風景、物產、歷史和人文融為一體,創造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場景,將物質財富和精神感受有機結合,進而延伸相關產業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就當前來看,“賞花經濟”還停留在文旅發展初級階段,“流量”變“留量”還存在一定差距。
做強“賞花+”產業鏈的關鍵是突破季節性限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賞花游產業鏈條上,分布著門票、交通、餐飲、住宿、當地物產、文化體驗產品等,產品附加值高。由“賞花經濟”帶來的吃住行樂需求,刺激著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而現階段,雲南的“賞花經濟”還停留在單點著力、斷檔發展的階段。
目前已成規模的羅平油菜花海通過花海馬拉鬆吸引了除賞花外的又一大人群——跑友,充分融合“賞花+體育”,與當地村民共享收益。今年油菜花盛放期間,花海所在地金雞村的村民通過民宿、餐飲、售賣土特產等,總收入超1600萬元。但許多后起新秀,仍然停留在“就花賞花”的階段。如易門縣綠汁鎮的鳳凰花海,未能依托綠汁鎮保留的80年代整體風貌發展多種旅游業態,許多原有特色建筑甚至都不開放參觀“打卡”,游客體驗感不佳,消費場景過少。
“賞花經濟”如何破局?關鍵還是要厘清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做出“賞花+”特色,破解“走馬觀花”式的賞花游,推進賞花旅游與農業、工業、科技、商貿、交通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並做好長期品牌建設和綜合服務升級。例如江蘇省興化市憑借垛田菜花打響了名聲,但僅靠油菜花一個月左右的花期,難以形成可持續的文旅賣點。為此,興化市千垛景區通過發展水上森林、徐馬荒濕地等垛田景區,串聯成四季有景的水上旅游風景帶。在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重瓣紅玫瑰不僅吸引了賞花游客,也引來了花卉深加工企業。山東華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自主研發的玫瑰花凍干生產技術,研制出的凍干玫瑰鮮花茶等多款玫瑰產品,暢銷各地。平陰縣還打造了地理標志產業大數據中心,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打通種植、採收、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數據,為“平陰玫瑰”地理標志產品提供線上動態質量監管能力。目前,“平陰玫瑰”地理標志用標企業已達30家。
消費場景單一同質化
問題二
主題IP與消費場景的結合度不夠是“賞花經濟”流量變現的痛點。豐富“賞花經濟”場景業態是增強消費黏性、提升盈利能力的關鍵。
就目前全省來看,賞花價值單客消費不高、轉化效率較低是共性問題。在場景營造方面,缺乏沉浸式、互動式、參與式消費場景的創新營造。在業態創新方面,多業態融合還不夠,“賞花經濟”消費變現能力還有待提升。開發程度較低、活動創意不強、景區配套設施不完善、市場自發性較低、缺乏頂層制度設計和產業規劃引領等問題依舊存在。
開辟賞花線路,舉辦相關主題活動,將風景與歷史、物產與人文等融為一體,打造沉浸式旅行體驗,創造各種新消費場景,把愉悅精神和豐富物質有機結合起來,是各地需要認真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今年3月,昆明發布3條“昆明花旅”賞花線路,分別是“藍色夢幻之旅”“花香國際之旅”“詩情花藝之旅”,解鎖春日新玩法。其中,“藍色夢幻之旅”以觀賞藍花楹為主,包括教場中路、盤龍江畔、彩雲裡景觀露台等﹔“花香國際之旅”涵蓋寶豐濕地、昆明世博園、昆明植物園、斗南花卉市場等地,呈現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花卉世界﹔在“詩情花藝之旅”中,游客可欣賞景潤公園的莫奈花園、金殿杜鵑園的芍藥與牡丹、黑龍潭公園的流蘇樹以及大觀公園的花卉盛宴……可以看到,昆明正努力將一條街的浪漫延伸至一座城的花期。
隨著一系列促消費措施持續發力,帶動消費場景創新,可以有效提升消費意願、拉動旅游經濟。當年輕群體逐步成為消費主體,文旅消費呈現多樣性、多層次、多渠道等特點,新型消費需求給消費市場供給帶來新的挑戰,各地更應主動把握新機遇,增加個性化、多元化和品質升級的配套服務。
在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教授、雲南省旅游規劃研究院旅游政策創新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呂宛青看來,要將雲南花卉與旅游、生活緊密結合,打造雲花旅游IP。不僅提供高品質的花卉產品,更注重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和情感體驗,讓人們在賞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詩意。同時,打造一批集觀賞及實用於一體的文化氛圍和情感體驗的品牌,能夠讓人們“賞花趣、聞花香、吃花餐、品花酒、喝花飲、猜花名、睡花房、走花道、洗花浴、攝花景、乘花航”﹔依托各地茶山、茶庄、茶企等,開展不同品類的花茶節品鑒會,借此打造融雲花、雲旅、雲茶為一體的雲南農文旅新品牌,形成休閑化的旅游空間,實現鄉村資源生態價值的效益最大化,進一步展現“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市場敏銳度有待激活
問題三
產業的欣欣向榮離不開政府主導、市場參與。“賞花經濟”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悅己消費”或是“社交貨幣”,圍繞賞花打造的定制化路線、國風妝造、特色民俗體驗等,在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體驗的追求同時,也為消費帶來了高質量的休閑時光。因此消費者更願意為了當下的快樂體驗而花錢,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即時偏好。
今年的紫色浪漫熱度不減,自2019年起,以教場中路為依托,昆明市五華區以藍花楹融合歷史、文化、藝術等元素,舉辦藍花楹文化藝術節,並配套開展青年文創大賽、主題攝影大賽、生活美學集市等系列活動,同時推出一批文創產品,持續將藍花楹打造為文旅消費的新名片。
除政府主導外,市場各方反應迅速,與花海融為一體的雙層賞花巴士成為最佳拍照點,藍花楹雪糕、冰箱貼、胸針等文創產品應接不暇,號稱“新中式出片神器”的非遺漆扇成為今年藍花楹主題活動的新亮點……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到教場中路賞花打卡的市民和游客超60萬人次,通過“線上傳播+線下體驗”多維度呈現,全網藍花楹相關話題曝光量累計10億次以上。
藍花楹可稱作是雲南“賞花經濟”中的頂流,縱觀整體發展,雲南花卉與旅游體驗的耦合度還有待加強,市場回應還應更加積極主動。
在旅游產品方面,應鼓勵省內眾多的花產企業、花卉基地挂牌“雲上花旅觀光園”,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在旅游景區或旅游線路沿線增加花卉種植,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能夠欣賞到美麗的花卉景觀,提升旅游體驗﹔將花卉種植基地或花卉市場納入旅游線路中,讓游客了解花卉的種植、養護和銷售過程,增加旅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開發設計以花卉為主題的特色旅游線路,如賞花游、花卉文化體驗游等花卉主題的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開發花卉主題的文創產品,如花卉明信片、花卉紀念品等,作為旅游購物的特色商品。
“賞花經濟”的背后不僅是快速發展的高原特色產業,也是潛力無限的浪漫產業。用優質的感受體驗和產品服務激發對美好生活的消費需求,這也是雲南在生態旅游中順應天時、因勢利導的須為當為。(記者 殷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