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移動支付時代 有必要讓孩子認識現金嗎

2024年06月05日08:3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移動支付時代 有必要讓孩子認識現金嗎

  據《長江日報》報道,有老師發現,不少一年級小學生不知道人民幣沒有3元、6角的面額,不懂“換錢”“找錢”的概念。當老師拿出人民幣現金時,全班40名學生,沒見過1元紙幣的佔一半以上。孩子不認識錢的情況,近幾年越來越明顯。不少小學生不認識現金,也不知道錢從哪兒來,對“花錢”的理解就是“刷手機”。

  孩子不認識錢,並非學校不教。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材中,一直都有一堂重要的課《認識人民幣》,老師還會布置作業,讓家長配合課堂,教孩子認識貨幣,學習買東西時如何看價、如何使用現金付賬。過去,有這樣一堂課就夠了,生活實踐會成為課堂外的有益補充。然而在數字支付時代,孩子們很少接觸現金,課堂所學無法與生活建立有效鏈接,也就無法固化為常識。於是,孩子不認識錢,就成了一個問題。

  這其實提醒我們,常識是動態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常識。20世紀80年代,如何惜字如金地發電報是常識﹔20世紀90年代,在郵局寄信、打長途是常識﹔電商蓬勃發展之后,取快遞、點外賣是常識。同樣是做“打電話”的手勢,是用手比出一個“六”放到耳邊,還是直接用手掌貼在臉側,一下就“暴露了年齡”。從這個角度說,有些父母輩視為常識的東西,在孩子們這裡“斷檔”了,不用大驚小怪。畢竟,如何網購、如何下載音視頻內容、如何使用各種智能家電,這些新的生活常識,孩子們可能掌握得比家中老人更嫻熟。

  那麼,還有沒有必要讓孩子們學習那些看上去“過時”的常識呢?當然有必要。認識貨幣、懂得現金支付這樣的常識,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盡管當下移動支付非常普及,但現金仍然有不可替代性。掌握不同的支付手段,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無論是國內外旅行、市場交易,還是面對未來技術的變化,不認識貨幣、不會使用現金,會限制孩子們對不同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力。同時,當電子支付遭遇系統故障、電量不足或斷網等情形時,不會使用現金,會限制孩子們的應急處理能力。

  認識現金,也是一個人金融素養的重要起點。傳統的現金支付因為有實際掏錢的動作,觸覺和視覺反饋會讓人對支出有更強的感知﹔而數字支付過程的流暢與便捷會減弱“支付痛感”,讓人面對消費誘惑時,更容易沖動消費,導致不必要的開支增加。成年人尚且容易陷入數字消費陷阱,更何況未成年人呢?所以,對孩子從小開展財商教育、教授金融常識,在數字支付時代有了更迫切的需要。

  通過認識現金,可以讓孩子更直觀地理解金錢的價值、儲蓄和消費的概念,培養健康的金錢觀和理財能力﹔通過現金交易,可以讓他們學會計算價格,在求整找零的過程中,鍛煉數理邏輯﹔學習算賬的過程,也讓抽象化的消費記錄和賬戶余額變得更為具象,使孩子對預算和支出有更清晰的認識。

  數字支付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伴隨著新的消費心理挑戰,幫助孩子理解和應對這些挑戰,對於培養健康的消費習慣和理財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數字支付時代,不僅不應該弱化孩子對錢的認知,反而應該強化。與此同時,面對時代變遷,常識課也得與時俱進。(馬青)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