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辦好群眾“心頭事” 努力奔向“樣樣好”

新聞發布會現場。劉健攝(圖片來源:國新網)
雲南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2020年,全省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四年過去了,脫貧地區老百姓的生活怎麼樣?“錢袋子”有沒有鼓起來?脫貧之后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5月31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雲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予波作了介紹。
王予波說,近年來,雲南省堅持把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底線任務,建立全省統一的防返貧監測幫扶政府救助平台,對脫貧不穩定、容易致貧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進行精准幫扶,實施了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兩個三年行動,使他們的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勢頭。2023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全省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4.8%。
為了脫貧地區的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雲南各地抓好縣域富民產業,摸索出不少好的經驗做法。發布會上,王予波分享了三個案例:紅河州蒙自市草壩鎮在藍莓產業發展上實行“622”模式,即銷售收入按農戶60%、村集體20%、企業20%比例進行分配,2023年戶均創收達10萬元﹔楚雄州永仁縣創新打造“幸福裡”產業工人社區,兩年來為當地企業提供用工24.3萬人次,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昭通市鎮雄縣近兩年有超過3.5萬人返鄉就業創業。
為了讓群眾的家園更宜居,雲南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牽引,有效發現、保護、開發、提升鄉村價值,留住鄉韻鄉愁,推動鄉村干淨起來、美麗起來、文明起來。王予波說,這幾年,雲南與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合作,打造了河邊村、雲中苗寨等一批鄉村振興實驗示范村,鄉村環境的變化有力促進了鄉村產業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治理。
雲南每年有1500多萬人外出務工,“一老一小”問題始終是他們的揪心事。對此,雲南推動領導干部當好“編外校長”“編外院長”,從省內優質中學選派骨干教師、省級醫院選派醫療衛生人員,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所學校、醫院。在農村和社區建設運營“老年幸福食堂”和“兒童之家”,滿足老年人用餐需求,讓留守兒童獲得陪伴、增長知識、收獲快樂。
“我們將繼續解決好生活、就業、教育、醫療等群眾關心期盼的事,真正讓他們生活樣樣好。”王予波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