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文章貴在“自然天成”“氣韻生動”

2024年05月27日08:2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改進文風大家談】

開欄的話

言之有物、言簡意賅、言必有中、言近旨遠……這是一種文風。

無病呻吟、華而不實、嘩眾取寵、離題萬裡……這也是一種文風。

這些凝聚古人智慧的總結,人人耳熟能詳,褒貶評判也了然分明。但直到今天,人們為文、開講,是否已經全然符合前者標准,而與后者絕緣呢?恐怕未必!

文風無小事。就表象來看,反映態度作風、傳播效果﹔而往深處探究,關乎學風、世風乃至黨風、政風。本報今日開設《改進文風大家談》專欄,邀請各行各業的作者、讀者、講者、聽者,就這一話題暢談看法,分享心得。願喚起共識,讓正確的人生理念、思想觀點伴著清新文風入腦入心。

什麼叫好文章,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我看來,內容充實,文字流暢,一氣呵成,邏輯貫通,讀罷給人一種淋漓盡致的舒暢感,讓人浮想聯翩、觸類旁通,就是好文章。

我讀現代作家楊絳、汪曾祺,著名學者舒蕪、羅宗強的文章,就常有這種感覺。譬如楊絳先生的文字,最大特點是“干淨”。她描述一件事或一個場景,就像與讀者聊天,詞氣平緩,無慍無悻。你合上書本,嘗試自己再現這個畫面,卻很難找到如此簡約的文字。這正是楊先生的高超之處,若水之趨下,如雲之翻轉,清新真淳而無雕琢之弊。用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評價陶淵明的話來說,就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又如汪曾祺的回憶文字,舒蕪之論韓愈,羅宗強之說李、杜,之所以叫人愛不釋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文氣很盛,義顯神暢。曹丕《典論·論文》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帶“文氣”的作品,絕不僅僅是文章內容的一以貫之、邏輯的一脈相承,還要有濃烈的情感投入,以及對所寫內容的親近感、研究領域的專業性。這是文章的精氣神。

如果把視角拉回現實,就會發現,如今一些文章內容空洞無物,形式一如八股,或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或分文析字,煩言碎辭,這些弊端,值得反思與改進。

改文風,首先要弄明白我們為何而寫——文章從來都應該是有感而發。帶有強烈的功利化目的,是寫不出上佳之作的。文章應為表達、傳播思想而寫,要對所寫內容有深入了解與體悟。

改文風,還要搞清楚我們為誰而寫——文章是為最廣大讀者而寫,讓他們都能看得懂,願意讀下去,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文章要用最質朴、最實在的語言把道理說明白、講透徹,絕不能把文章變成空洞理論、華麗辭藻的秀場,長難句、排比句的舞台,花裡胡哨卻讀不下去,抑或通篇讀完卻一無所獲。

改文風,更要深思考我們如何改——寫好文章要花大氣力,肯下硬功夫。行雲流水的好文章,看似質朴平淡,其實需要作者有長期涵養的功夫。他不僅要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經典著作、傳世名篇,還要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深耕細作,持之以恆,積累學識,更要深入生活、了解社會。古人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接地氣的文章,貴在“自然天成”“氣韻生動”,可以起到顧炎武所倡導的“文須有益於天下”的作用。 (作者:劉躍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