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南華:護一江清水 育發展新機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4年05月24日08:58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初夏的傍晚,如果你身在雲南南華縣城,總會看到茶余飯后的市民往龍川江沿岸的生態步道或土城橋濕地公園聚集,大伙或散步,或慢跑,或踩著步點打跳。如果你是“e人”,說不定會融入打跳行列中,學著當地人的步點抬腳揚手。

如果你白天有空,可驅車沿龍川江邊轉轉,水清岸綠景美外,連片的水稻、有機蔬菜靠著“喝”龍川江水長勢正好。“懂得感恩”的它們依托綠色種植,“自覺護好”龍川江,確保一江清水流入金沙江。

龍川江是金沙江南岸一級支流,干流總長254公裡,流域面積近萬平方公裡,其中南華段近60公裡。近年來,南華縣黨委政府持續開展龍川江流域綜合治理,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

龍川江沿岸的生態步道。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龍川江沿岸的生態步道。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治河——

流域水質由Ⅳ類提升到Ⅲ類

南華縣城往西約5公裡,有一座明代古橋橫跨龍川江,名曰靈官橋。

靈官橋造型優美,建橋四百多年來,騷人墨客留下許多贊美詩篇。南華第一位進士陳封舜曾詠詩:“平橋經野渡,臥浪漾晴暉。柳絮鋪煙密,花蔫帶露肥。山光迎旅轡,曙色點征衣。勒馬遙觀處,雄州隱翠微。”

依稀感受得出來,那時的靈官橋兩岸皆垂柳,垂柳映襯在水面上,婀娜多姿。行人每每至此,總會駐足賞景,流連忘返。“平橋煙柳”因此成為鎮南(南華舊稱)“古八景”之一。

時過境遷,前些年,“平橋煙柳”的景象難尋,河道雜草叢生,水流不暢,兩岸垃圾隨處可見,游人很少前往。

不隻龍川江靈官橋段,“龍川江流經南華縣4個鄉鎮,流域人口超10萬人,佔全縣人口一半。早年間,沿岸確實有村庄污水及城市污水直排現象,對龍川江水體造成污染。”南華縣水務局黨組成員李建成說。

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龍川江,是二十萬南華人民的希望。“近年來,縣黨委政府持續推進龍川江整治,先是對沿岸村庄進行‘兩污’治理,再通過實施生態步道、縣城周邊污水管網建設等項目,對沿岸生態環境進行提升。”李建成說。

2023年以來,南華縣在龍川江流域新建污水收集管網22.8km,建設生態步道11.5km,流域水質提前一年由Ⅳ類水提升到Ⅲ類水,龍川江靈官橋至土城大石橋段、杭瑞高速公路橋到觀音洞河閘段先后獲評省級、州級“美麗河湖”。

再來到龍川江靈官橋段,河水淙淙流淌,兩岸楊柳依依,橋頭涼亭裡,老人們圍坐著閑聊,好不愜意……鎮南“古八景”之一的“平橋煙柳”仿佛再現。

航拍土城橋濕地公園。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航拍土城橋濕地公園。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護河——

打造美麗河道建設樣板

要讓龍川江持續水清岸綠,還得綜合施策,常治長治。

南華縣健全河湖長制責任體系,把近60公裡河段分段細化,由縣級領導分段擔任河段長,縣級部門分段包保,屬地鎮村常態護河。

龍川鎮靈官社區定期組織村民巡河。“我們的職責就是要看好山、護好水,不讓人往河裡扔垃圾、排污水。”正在巡河的王正興說。

如何防止巡河流於形式?南華縣黨委政府常態化開展實地督查,建立問題整改台賬,“點對點”反饋交辦,督促限期整改。

傍晚的城市濕地公園。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傍晚的城市濕地公園。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巡河時發現問題如何處理?當地對各類涉河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依法嚴厲打擊傾倒廢棄物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

巡河人手不足怎麼辦?各級黨組織通過主題黨日、志願服務等形式,探索“黨建+”“文明實踐+”的河湖治理模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到愛河、護河行動中來。

5月中旬的一天,在龍川江南華縣城段,數名志願者在清理河道雜草、打撈河道雜物、清運沿岸垃圾,大伙用行動展示良好精神面貌。

“龍川江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我們將發揮河湖長制組織體系作用,調動發揮全縣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力打造能復制、可推廣的美麗河道建設樣板。”李建成說。

南華“自然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裡的蔬菜大棚。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南華“自然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裡的蔬菜大棚。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目標——

打造農文旅融合產業集群

不僅要龍川江沿岸生態美,還要綠色產業興。

位於龍川鎮平山社區的南華“自然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就在龍川江邊。佔地八百多畝的基地裡,根據有機標准種植的杭白菜、奶白菜、菜心、水果黃瓜長勢良好,防虫網、殺虫燈、粘虫板、性誘劑等物理防控設施齊全。

南華“自然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落戶南華,2023年7月開始種植蔬菜,主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我們完全按照有機標准種植,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肥料用的是總公司研發的有機肥,農藥用的是生物農藥。”該公司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何曉佳說,3月份以來,每天從基地售出的蔬菜銷售額可達30萬元。

為把好龍川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關,南華縣樹牢綠色、生態優先理念,通過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努力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統一。

航拍水稻集中育秧基地。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航拍水稻集中育秧基地。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5月中旬,在緊鄰龍川江的楚雄州富彝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嫩綠的秧苗盤整齊擺在秧苗池,池中的自動化噴淋設備均勻噴洒,滋潤著每一株稻苗。

龍川鎮是南華縣水稻主產區,為提升龍川江沿岸的治理效果,也為增加當地糧食產量,去年開始,龍川鎮引入楚雄州富彝種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科學綠色管護等方式,建設糧食生產標准化示范基地。基地負責人費寧介紹,這片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共30畝,擺放秧苗盤65000盤,可移栽3000畝稻田,預計5月底可移栽結束。

一產優化提升外,南華縣分步推進龍川江沿線農文旅融合開發,同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集休閑觀光、娛樂體驗、運動康養於一體的產業集群。

“我們將把龍川江治理與宜居宜業有機統一,綜合考慮生態、景觀、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因素,達到‘治理一條河,富養一方民’的效果,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南華縣政府相關領導說。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