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從大國走向強國,中國電影如何高質量發展

2024年05月27日08:2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大國走向強國,中國電影如何高質量發展

  “2023年,中國電影票房已恢復至2019年的85%,觀影人次恢復到75%,行業恢復情況處於世界領先水平。”5月24日上午,在深圳舉辦的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說。

  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電影票房為15.27億元,觀影人次3777萬,均超過去年同期。春節檔期間,總票房突破80.23億元,超過歷史最高的2021年春節檔票房78.42億元,刷新了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紀錄。

  2021年,國家電影局就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提出2035年我國將建成電影強國的發展目標。毛羽在致辭中提到,“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要想超越過往向更高目標邁進,我們仍然面臨重重挑戰,困難重重,任重而道遠。”

  希望每一部電影都能找到受眾,不用跟風“大檔期”

  毛羽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電影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即使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達到1000億甚至更高,那也不能說明我們就是電影強國”。

  他打比方,“比如我們的電影企業都還很弱小,相比最高時超過3500億的迪士尼和2800億的奈飛,我們還是電影的小學生,我們需要高質量電影企業,通過持續推進電影的市場化、產業化、數字化改革來縮短距離。”

  實際上,目前中國電影的很多改革政策都是20年前設計的,是針對資源短缺、企業弱小,是處於文化多樣性、國產影片的保護而設計的,“我們的改革需要與時俱進”,毛羽說。

  “目前電影市場還存在吃大鍋飯、缺少活力、內容同質的問題,需要更多的影片來突破圈層全線發行。”毛羽表示,中小型影片是形成金字塔狀市場合理布局的塔基部分,集聚行業中大部分潛在資源,直接影響未來人才的培養和積蓄。每個年輕電影人都需要時間成長,每家小公司都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才能長大,如果得不到尊重,他們的影片永遠是“一日游”,都是在冰冷的硬盤中無人問津。希望每一部電影都能夠按照自己的定位在合適的渠道、合適的時間上發行放映,准確地找到目標市場和受眾,制定精准有效的市場策略,而不是盲從地跟風所謂“大檔期”,票房不好就撤檔。

  改善編劇地位,強化“制片人中心制”

  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則認為,在中國電影發展新格局的過程中,應當調整電影產品類型結構,提升動畫電影、科幻電影等高科技產品的比重。

  王長田給出了一組數據,“在美國、日本等電影強國,動畫電影市場份額佔比高達15%-20%,而在中國,市場份額大約4%-5%,這與電影強國的建設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同時表明中國動畫電影市場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表示,光線傳媒這些年正積極探索,在動畫領域不斷發力,注重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實現新技術賦能和生產模式創新。

  王長田建議,建立人才成長和管理新體系,強化制片人中心制,改善編劇地位、待遇。編劇是電影的靈魂,好劇本往往是電影成功的關鍵。

  同時,建立一個強化制片人中心制模式。王長田說,制片人中心制是世界電影行業公認的先進制度,從電影的制作、整體運營角度來講,導演中心制不能解決全流程各環節的問題,隻有制片人中心制才能讓一部作品從頭到尾找到責任的主體,一個電影項目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片人之間的競爭。

  毛羽還提出,電影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資本加持。“為了保持全球創意產業的活力,世界上各主要電影大國都在出台政策,比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各州都有不同的政策。我們要想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一定要吸引資本參與。”

  AI是挑戰?技術讓電影如虎添翼

  當前,生成式AI技術在全球呈現爆發趨勢,橫空出世的Sora也在影視業掀起巨震。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原所長張偉在論壇上表示,從2023年ChatGPT橫空出世到每天都有新模型、新技術的迭代,讓人目不暇接,好萊塢藝術家已經開始用AI工具生成電影預告片了。

  實際上,AI在電影行業中的應用,已經滲透在各個環節,如創意設計環節,利用AI工具可以輔助生產電影劇本的創作、概念設計、文圖生成、項目策劃等。在前期拍攝階段,可以利用工具來生成智能拍攝、視效生成和虛實生成。在后期制作階段,還可以利用技術實現增齡/減齡、換臉、降噪、配音等一系列處理。“目前AI生成完整的電影級別的影片,可以說尚有距離,但已經有一些突破。”張偉表示。

  著名演員吳京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經常有人問我,數字特效能替代真人表演嗎?”吳京的回答是不能!“恰恰相反,觀眾更希望看到真人動作表演不斷挑戰極限。”

  吳京也有過憂慮:我會不會成為最后一批真人動作演員?如何讓今天的年輕人更喜歡?“在AI替代我們之前,拍點能夠留在時間裡的電影”。

  陳思誠曾經在2014年赴美學習,回來后陸續投拍了《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10年前的美國之行及后來的多次國際合作,讓他意識到我們國家的電影工業化進程與好萊塢依然存在差距。

  張偉表示,AI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能會顛覆和重塑電影流程,另一方面伴隨著生成圖像和音視頻質量的提高,未來以假亂真的程度可能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逼真,在信息安全和版權保護方面應該高度關注並採取有效措施。

  毛羽指出,不必為不斷加速迭代變化感到焦慮,技術只是工具,電影人通過學習、提高審美力、想象力,以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新型電影生產工具塑造更科學、更合理的電影生產流程,促進電影體系的優化升級。

  他表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將有力地推動電影在內容創作、后期制作、虛擬拍攝、市場分析和優化自動化管理方面的作用,技術將再次讓電影如虎添翼。(記者 劉芳)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