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穿行於字裡行間 閱讀如何塑造青年

2024年04月24日08:4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穿行於字裡行間 閱讀如何塑造青年

  4月23日,中國青年報社“溫暖的BaoBao·青年書店”,鄉村振興主題分享環節,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索溪峪街道田富村書記助理劉琴進行分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

  4月23日,中國青年報社“溫暖的BaoBao·青年書店”,現場微訪談環節,青年朋友分享關於讀書與實踐的思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

  你有沒有被閱讀改變的時刻?

  24歲的駐村干部劉琴記得,閱讀讓曾經作為留守兒童的她在孤獨的時候,內心有了底氣,“覺得很安心”。

  對31歲的腦科學科研工作者李悅洋而言,閱讀讓在她讀博期間最焦慮困頓的時候,學會了與自我和解。“閱讀讓我知道不用囿於別人眼中的標簽,可以在紛繁的世界中不斷體驗與突破,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些與閱讀相關的故事來自一群年輕人在世界讀書日當天的分享。這場名為“字裡行間的旅程:閱讀如何塑造我們”的分享會,在位於北京前門的中國青年報“溫暖的BaoBao·青年書店”舉行,由全國青聯秘書處、中國青年報社、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中國青年作家報主辦。

  愛書的這群年輕人正奮斗在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領域,閱讀都曾給予他們前行的力量。

  用閱讀鏈接傳統與當下

  “我要繼續堅持多閱讀,傳承好漢調桄桄,將這一劇種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00后女孩馬夢瑤在分享后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馬夢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調桄桄的青年傳承人。作為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劇種,漢調桄桄一度面臨瀕臨失傳的困境。

  剛接觸這個劇種時,馬夢瑤了解並不多。劇團的一位前輩常常和她聊經典劇本、講解人物創作思路歷程,鼓勵她閱讀、創作。“我一次次被漢調桄桄的獨特魅力所折服,也深感責任與使命。”馬夢瑤說。在馬夢瑤看來,青年的非遺人要做到“推陳出新”,就得通過閱讀厚實基礎。

  作為象牙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全國青聯委員、北京城市學院青年教師李俊成告訴記者,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一直教導他:書是最好的老師。

  李俊成的父親李春珂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象牙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牙雕和景泰藍、玉雕、雕漆等八大工藝門類並稱為“燕京八絕”。

  “藝術創作不是靠藝術家閉門造車,而是要打開眼界,開拓思路,接觸各種不同的領域,擴展知識面。同時,還要發散思維,從經典作品中學習思考,激發自己的創新潛力。”李俊成分享道,“閱讀能讓人具備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文化認知,青年們可以接觸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全國青聯委員、短視頻知識博主盧戰卡在現場分享了傳統文化經典篇章《大學》。“國學經典作品中涵蓋著古人的智慧。大家要盡早讀經典、悟經典,同時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去用經典。”盧戰卡說。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焱在現場點評,讀書不僅是讀字,更是和寫書人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願大家在書海裡徜徉,與歷史對話。”

  閱讀助推科技創新

  如果說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經典名著典籍,是在字裡行間完成一場從古至今的時空之旅,那麼科研創新就是完成一場從現在到未來的旅程。閱讀賦予不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正是突破困頓、尋求創新的勇氣。

  博士后李悅洋說,她至今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印象深刻。主人公塔拉通過自己不斷學習,掙脫了原生家庭的傷痕與束縛。盡管過程無比艱辛,但她最終選擇像鳥一樣,飛越屬於她自己的山峰。

  讀這本書時,正值李悅洋攻讀博士的那幾年。從十幾歲起,科研就成為李悅洋唯一的夢想。在科研生活中,她經歷了無數次實驗失敗與重復,體驗過每天凌晨在實驗室孤軍奮戰,也遇見過對女性的偏見和質疑。

  “那時候的我也像塔拉一樣,曾掙扎地審視這個世界,滿心憂慮地考慮過自己的夢想和未來。”通過更廣的閱讀,李悅洋逐漸發現,生命依舊可以翻越大山,沖破質疑與阻礙,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科研是很繁重的工作,閱讀讓我更明白科研的意義所在。”清華大學醫學院副研究員、博士閆利明也有相似的感受。閆利明長期開展冠狀病毒感染機制及相關抗病毒藥物研究工作,曾獲得第二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發現抗病毒靶點,研發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物,降低病人的死亡風險,真正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而閱讀人物傳記、向前輩學習,是他科研創新之路上的引路燈和助推器。

  精神極度緊張時,閆利明就會讀詩歌。他最喜歡的詩人是蘇軾,“看著蘇軾一路走一路寫詩,覺得心情都舒暢了”。

  閆利明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對自己人生影響最大的書是《顧方舟:糖丸爺爺》,它講述了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家顧方舟研制出脊髓灰質炎抗病毒疫苗糖丸,護佑一代代中國人健康成長的故事。

  “通過閱讀,我了解守護他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意義,鼓勵我把冠狀病毒的研究從鐘南山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手裡接過來,為獲得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物繼續努力。”閆利明說。

  在李悅洋最常去的書店裡有這樣一句標語:通過閱讀獲得解放。“通過閱讀,我們帶著敢於探索的勇氣,去發現自我,發現世界。”她說,“我想這些就是讀書帶給我們的解放。”

  火熱生活、熱血表達

  活動中,年輕人分享的讀書經歷仿佛一塊塊閱讀拼圖,講述著散落在各地的中國故事。

  從小到大,閱讀伴隨著劉琴的每個階段。初中時,她喜歡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高中時,她開始讀曹雪芹的《紅樓夢》,接觸到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還讀完了木心全集。

  等到大學畢業通過選調生考試,成為湖南省張家界市田富村的村書記助理后,劉琴開始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給我很多力量,我遇到困難時,就會拿出這本書來看。”

  一個下雨天,劉琴坐在回村的公交車上,看見窗外一戶人家的屋頂上,一片片瓦就像一本本攤開的書。劉琴想到了小時候家鄉一項特有的活動——撿瓦。大人在雨季前爬上屋頂,鏟掉瓦上的雜土和雜草,找出薄弱的碎瓦,換上新瓦以減少漏雨。

  劉琴說,讀書寫作於自己而言,就像是在撿瓦。人生的每一段經歷、讀過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步路,都像是生命中的一片瓦。一片片瓦搭成躲雨的地方,而書是心靈的避難所。

  閱讀如撿瓦,作為選調生加入鄉村振興工作,則是成為一片瓦,為村裡822名群眾遮風擋雨。劉琴在群裡負責民政工作,低保戶、殘疾人、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等都是她的服務對象。今年年初,村裡一戶困難群眾的房頂被冰雪壓垮了,劉琴立刻為這位村民申請救助,聯系了瓦匠。望著修好的屋頂,劉琴覺得自己的工作就如同瓦匠,發現社會中的薄弱處和漏洞並換瓦。“我們本身也成為了那片瓦,保護著困難群眾不被風雨打濕。”

  在駐村工作過程中,劉琴還寫下了反映青年思想活動的童話《霧都的麋鹿》和反映鄉村振興的小說《青瓦魚》,發表在《中國青年作家報》上。“我希望通過文學和閱讀影響人們,讓更多人成為一大片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王皓鐸曾在甘肅省隴南市廟埡小學支教,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文章《念念不忘 必有回響》,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該文被選為上海中考語文閱讀題。

  這段基層志願服務經歷,是王皓鐸迄今為止講述過的最難忘的一個中國故事。“我們全國各地的青年扎根、奮斗在各個領域的一線,對於發掘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有許多獨特的視角。這些故事非常鮮活,這正是青年講好中國故事的優勢。”

  “人們自豪地叫作‘八百裡秦川’的渭河平原,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搖籃,從這裡開始,我們第一次變成統一的國家……”在分享現場,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副總編輯李釗平朗誦了著名作家柳青70年前的長篇小說佚作《在曠野裡》片段,感慨良多。

  “《在曠野裡》這部作品是火熱生活、熱血表達。作品描寫了1952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陝西關中地區的農村生活,展現了干部群眾共同建設國家的熱情和激情,也客觀真實地描述了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挑戰。是未完之完,余韻悠遠。”李釗平說,柳青是真正走進生活的人民作家,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值得當代年輕人學習。(記者 余冰玥 張詩童)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