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讓生態“高顏值”變經濟“高價值”

2024年04月22日08:2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種養結合、互相滋養的“稻蛙共生”模式,為江西共青城澤泉鄉帶來了“1+1>2”的效益﹔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在浙江落地,交易額達3328萬元﹔山東“負碳海島”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產品核算總值近6億元……從陸地到海洋,從動物到植物,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一場點“綠”成“金”的創新正在全國加速落地。

   清澈的河流、翠綠的森林、碧藍的天空、多姿多彩的生物群落,共同繪就了美麗的生態畫卷。美麗生態不僅是大自然饋贈的視覺盛宴,更是一座座蘊藏著無盡財富的寶藏。挖掘美麗生態環境背后所蘊藏的巨大經濟價值,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關鍵在於創新踐行“兩山”重要理念,加快落實相關政策,樹立長期效益觀和生態平衡觀。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依法開展生態資源保護利用,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各地堅持因地制宜,制定和實施一系列鼓勵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綠色信貸等,引導和激勵企業、個人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對於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恢復濕地、保護野生動植物等工作的個人或組織,可酌情給予資金補貼或其他形式的獎勵,讓付出得到合理回報。利用衛星遙感、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對重點資源進行“體檢”,並對項目開發做分級管理,以防范“公地悲劇”。此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降低融資成本,創新綠色金融服務,著力破解生態資源抵押貸款難題,讓資金活水源源不斷地流向生態產業。

   強有力的司法體系和常態化監管機制,是生態產業發展的強大支撐。持續完善多部門聯合應急處理機制,強化生態環境監測和執法力度,及時發現和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確保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依法推進生態資源的確權登記工作,劃清所有權和使用權邊界,明確生態產品的權責歸屬,形成清晰的生態資源清單、產權清單和管控清單,確保生態資源的合法利用和流轉、交易、開發,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法律保障。建立統一的核算標准和數字化平台,實現對生態價值的精確核算和動態監測,更好地評估生態資源的價值,為生態產品的定價和交易提供科學依據。

   活用市場機制,做大做強生態產業,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獲頒“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江西共青城創新發展生態特色旅游業,依托鄱陽湖生態文明展示館和南湖候鳥觀景台深耕“生態+旅游”,依托富華山景區和共青精神體驗園打造“紅色+旅游”,走出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各地要善用市場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促進生態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和效率,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最大化。比如,安徽黃山市成立數百家“強村公司”作為村級生態產品供給、交易主體,打通價值評價、市場交易、金融支持等生態資源產業化環節,相關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強化科技支撐,走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增加生態產品科技研發投入,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聯合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給生態產品的生產裝上“智慧大腦”,使生產過程更加高效、環保。例如,通過精准監測和數據分析,優化生態產品的生長環境和生產過程,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利用科技手段推動生態產品產業鏈的整合與優化,提高產業鏈的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促進生態產業提質升級。加強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生態產品的認知和接受度,可通過舉辦科普活動、制作科普視頻等方式,普及生態產品的知識和價值,推動綠色消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引入物聯網、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建立生態產品監管與追溯體系,確保生態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提升生態產品的市場信譽。(張怡 陳光宇)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