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為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提供更多幫扶

2024年04月18日08:2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據媒體報道,北京市西城區近日出台專項政策,從設立備案、舉辦展覽展示和社教活動、優秀人才扶持、運行扶持四個方面發力,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獎勵辦法包括給予在本辦法發布后完成設立備案的社會力量興辦的博物館一次性補助20萬元﹔對於獲得上年度市級展覽展示和社教活動資金獎勵的博物館,給予匹配性資金獎勵,每個博物館最高不超過40萬元等。

北京市西城區區域內現有正式備案博物館32家,既有恭王府、魯迅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等國家級、市級博物館,也有歷代帝王廟、宣南文化博物館、李大釗故居等區屬博物館,還有古陶文明博物館、北京戲曲博物館等各類社會力量興辦的博物館。這些社會力量興辦的博物館加入我國博物館體系,有利於優化我國博物館體系結構、填補門類空白,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構建和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全球范圍看,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不少世界著名博物館的前身都是民辦博物館。引導鼓勵社會資源進入博物館領域,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博物館運營效益提升,對推進博物館發展理念、技術、手段、業態創新有著積極意義。社會力量的參與可以豐富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引入更多新穎元素和理念,拓展辦館思路,進而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事實上,非國有博物館的出現,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在文化領域的反映,也體現了民間收藏從私家珍藏到社會共享的文化自覺。近年來,我國社會力量參與的博物館發展迅猛,已成為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現有備案博物館6565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數量達2175家,佔比超三成。

國有博物館“大而全”,非國有博物館“小而專”。大唐西市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近年來,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非國有博物館嶄露頭角,不僅展示了個人收藏,還服務了人民群眾公共文化生活。此外,一些非國有博物館在收藏上也形成了自己的內容特色。從中醫藥、木石金雕、織錦刺繡、皮影、印染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到鐘表眼鏡、鎖具剪刀、農機農具、老相機、茶葉茶具、徽章証件、郵品貨幣等具有時代印記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成為非國有博物館的收藏主題,填補了我國博物館門類上的許多空白。

經費往往是制約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最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規,關注並指導非國有博物館的生存和運營。2017年,《關於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將非國有博物館納入博物館質量評價體系,並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非國有博物館納入財政支持的免費開放經費補助范疇。地方性政策也在陸續出台。不久前,浙江溫州集賢藝術博物館項目正式開工奠基,為溫州這座“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再添新活力。兩年前,溫州提出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相繼出台補助扶持政策,符合條件的民辦博物館最高拿到了300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博物館獨立策展或組織本館藏品赴外地展出,可拿到最高20萬元的獎勵性補助﹔民辦博物館舉辦各類文創市集、節日雅集,最高可拿到50萬元的獎勵。

辦好一個民辦博物館,除了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流,還需要大量文博人才的支持。當前,不少民辦博物館由於專業人才匱乏,藏品得不到很好的技術性保護與修復,在策劃、運營以及產品開發能力上,也往往因為缺乏專業人才的加入而舉步維艱。支持民營博物館發展,除了提供資金扶持外,在博物館專業人才資源上也應出台相關激勵政策,補足專業人才匱乏短板。如把非國有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納入文博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范圍等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非國有博物館切實提升陳列展覽、藏品保護修復、社會教育與開放服務水平,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務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章清)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