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28年堅守 抗浪魚從瀕危名錄回到百姓菜譜

——高原漁業種業振興實踐

2024年04月08日08:30 | 來源:昆明日報
小字號

  殷立京介紹抗浪魚的生活習性。

  研學的學生在基地參觀學習。

  4月1日,有著“魚米之鄉”美譽的昆明市宜良縣春和景明。縣城40公裡外的馬街鎮馬家沖社區,依山傍水,青山環抱,一灣灣碧玉般的魚池一個接著一個,白鷺、蒼鷺以及不知名的水鳥或停駐在池畔,或展翅掠地飛過。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裡並非觀鳥濕地,而是雲南茂灣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養殖基地。

  “這裡大多數魚池養殖的是曾經瀕臨滅絕的鱇浪白魚,也就是俗稱的抗浪魚、鱇浪魚。我們經過28年的不斷努力,讓抗浪魚成功回到百姓餐桌,這是我父親最高興的事情。”養殖基地負責人殷立京說,基地除繁育抗浪魚,還收集保護珍稀土著魚177種,年孵化土著魚優質魚苗2億尾以上。

  這裡,已經成為一個漁業種質資源庫。

  28年堅守 讓抗浪魚“回歸”

  在養殖基地的科普教育基地裡,一群研學的大學生時而埋頭記錄,時而抬頭仔細閱讀牆上的文字。

  殷立京說:“抗浪魚的名字,傳說是由康熙御賜的。”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抗浪”之名則與其喜歡逆流而上的習性有關。

  “我們這個養殖基地,抗浪魚是主要的養殖魚類。”殷立京說,這是她父親殷樹茂用28年研究抗浪魚的成果之一。

  談起殷樹茂,宜良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說:“有人叫他‘魚痴’,還有人稱他為‘土著魚使者’,他一直在做土著魚的繁育,貢獻很大。”殷立京則說:“做土著魚繁育這28年來,我爸爸說他‘就是一個農民,不過是一直和科技打交道而已’。”

  在殷立京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充滿責任感和溫情的人。因為投資領域較廣,他們一家在很多地方都生活過。“不管在哪裡生活,家裡都會有一個魚池。”殷立京說,自己打小就被父親的愛魚情結影響著。

  1995年前后,殷樹茂產生了自主繁育抗浪魚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我以前吃的抗浪魚竟然賣到3000元一公斤,這實在是超出我的想象。經過走訪才知道,撫仙湖的抗浪魚已經十分稀少,快絕跡了。”

  資料顯示,1983年,撫仙湖抗浪魚產量約為350噸至400噸﹔到1988年,抗浪魚產量銳減到約40噸至50噸﹔到2000年,產量已不足1噸。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專家陳銀銳介紹,抗浪魚在2004年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被劃定為瀕危級別。

  抗浪魚的繁育之路並不順利。“一開始,隻能買魚苗來養殖,但價格太高。”殷樹茂記得,當時從澄江引種,2000多元一公斤。在運輸過程中,由於沒有經驗,沒有做好保護措施,抗浪魚到第二天早上就會死亡。“最多的一次,7萬多元的魚苗一條都沒有活下來。”

  他通過多次試驗,成功找到運輸魚苗的辦法,但新問題又出現了:養殖的抗浪魚不會產卵。

  “什麼原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又赴澄江實地調研,經過多次走訪和觀察,他發現了竅門所在。“抗浪魚的產卵季節從春天到秋天,它喜歡活性水,我們就模擬水車捕魚這個原理,用活性水做了一個仿水車流動的水槽,到產卵季節,它就會來產卵。”

  魚雖然開始產卵,但產的卵數量很低。經過持續不斷地觀察研究,殷樹茂發現了其中的關鍵:“產床”不符合抗浪魚的要求。於是,從棉絮到樹葉,從茅草到漁網,最終還是他自己編織的具有附著力的“產卵床”達到了要求。

  引入魚苗,養殖孵化等關鍵環節已經成功,殷樹茂以為隻要三五年就能順利讓養殖的抗浪魚回歸自然界,甚至回到市民的餐桌,但他又忽略了抗浪魚的特殊性:“它的鱗片太細、太薄,經不起任何碰撞,捕撈過程中的應激反應都可能讓它受傷死亡。”

  殷樹茂的倔脾氣又一次被激起。經過多次試驗,他最終用“美食誘惑+抬網捕魚”的辦法解決了捕撈問題。至此,殷樹茂終於破解了抗浪魚人工繁殖的難題。之后,他積極參與撫仙湖抗浪魚增殖放流工作,持續至今。

  隨著野生種群數量慢慢恢復,抗浪魚“走出”瀕危名單。養殖的抗浪魚,又回到了市民的菜譜中。

  1.5億元投資 全力養殖土著魚

  2010年,宜良縣馬街鎮招商引資工作組找到殷樹茂,希望他能在當地開展魚類繁育基地建設。

  “這裡有一個水庫,還有一條河溝,自然環境和水質都和撫仙湖很像……”在這樣的介紹下,殷樹茂帶著自己的團隊走進馬家沖。考察后,他決定將自己的抗浪魚繁育基地搬過來。

  “當時這裡還是一片亂石灘,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景象。”殷立京關於這裡的第一次記憶,充滿了失望,“來了一次,我就說再也不來了。等我大學畢業在外面工作多年后再回來,發現這裡已經是青山綠樹、鷺翔魚躍的美麗景象。”

  為打造好繁育基地,殷樹茂帶領團隊和工人一頭扎進馬家沖的亂石灘,清理雜草、開挖魚池、種植植被、搭建工棚,用2年時間完成了繁育基地的建設。

  為更好地保護土著魚種質資源,省內外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繁育基地合作,設立雲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基層專家工作站,組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雲南宜良土著魚科技小院、雲南高原土著魚研究院、魚病檢驗檢疫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教學平台,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已獲實用技術專利40余項,攻克抗浪魚等10余種雲南珍稀土著魚繁育、大面積養殖和商品化等技術難題。

  “現在,基地收集的珍稀土著魚有177種,年孵化土著魚優質魚苗2億尾以上。”殷立京介紹,基地先后投資1.5億元,建成仿野生生態循環養殖魚塘198個、土著魚孵化中心3個、科普教育基地1個、游客接待中心1個、魚文化展館1個、土著魚科普館1個、產品研發中心1個、基地管理中心1個以及現代化產品生產加工線2條。“鱇浪白魚”還入選農業農村部優異種質資源及資源普查“農產十大優質種質資源”,雲南茂灣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也被評為“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單位”。

  殷樹茂表示,自己會用實際行動踐行“以水養魚、以魚治水”的理念、“逆浪而上逐夢前行”的精神、“保護土著魚、保護高原湖泊”的抱負,打響雲南高原綠色特色水產品牌,為實現雲漁產業可持續發展作貢獻。近年來,殷樹茂持續帶領雲南茂灣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積極參加撫仙湖、滇池、金沙江、南盤江等江河湖泊的土著魚增殖放流和水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土著魚“回歸故鄉”的時刻,也是高原魚類種質資源壯大的時機,在不遠的未來,更多的瀕危魚類或將再次回到雲南的江河湖泊以及人們的視線中。(趙書勇 鄭星)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