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糧庫”,另一座高原糧倉
一陣催花雨后,津澤歸根的萬物周而復始開啟新一輪生命周期。第一批採菌人滿載而歸,食用野生菌陸續從大山走出,俏銷全球市場。菜市場裡,金雀花、刺腦包等森林蔬菜新鮮上市,生態又美味。林下養殖的林禽、林畜和林蜂等森林“熱量蛋白”走上大眾餐桌。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讓人們享受一場場雲南饕餮盛宴。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向森林要食物潛力巨大。在大食物觀思想指導下,大力開發本木糧油“鐵杆庄稼”,不僅是豐富多元食物供給的重要渠道,更是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實現“綠富共贏”的好路子。
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近年來,雲南省著力挖掘林地潛力,向森林要食物,開展林下經濟擴面提質、重點產業提質增效等系列行動,不斷推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全省森林食物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森林糧庫”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全省生產“林糧”達1421.8萬噸,實現產值超1800億元。森林資源產出多樣美味,雲南建起另一座“高原糧倉”。
樹立大食物觀
統籌謀劃全力推進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恆的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調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4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開發森林食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
據統計,雲南省活立木蓄積量達24.10億立方米,森林面積達3.18億畝,森林蓄積量達21.44億立方米,分別居全國第一、二、三位。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雲南省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發揮優勢全面統籌謀劃,合力推進“森林糧庫”建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對做大做強林草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促進林農增收等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強化政策支持,雲南省制定實施了《雲南省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從精准提升林草資源質量、持續加強林草資源保護管理、帶動林區群眾就業增收等方面明確9項重點任務,全力推動林草產業發展。同時,出台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積極發展林下採集業、適度發展林下養殖業等方面細化10項具體任務,組織推進種業振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八大行動,布局林糧建設“施工圖”。
雲南省全面推行林長制,以林長巡林期督察重點任務落實情況為抓手,壓實各級黨委、政府抓林草產業發展責任。按照重點產業組建工作組和專家組,定期調度、常態督促產業發展進度。林草、發改、農業農村等27個部門圍繞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細化年度目標任務,堅持項目化、清單化、具體化抓落實,全力推進“森林糧庫”建設。
深入開發林糧
森林美食豐盛多樣
“森林糧庫”的“糧”是寬口徑概念,主要指森林或者林地生產的食物。作為森林食物生產的主力軍,經濟林是森林生態系統中食物等非木質林產品的重要生產者,其產出的木本糧油、干鮮果品、飲料調料、保健食品、森林蔬菜、食用香精香料等均可直接作為食品。
每逢收獲時節,全省各地經濟林大面積栽培和利用的木本糧油樹種盛產,一派豐收景象。文山、紅河的油茶連片挂果,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樹枝,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油茶清香。大理、保山、楚雄漫山遍野的核桃林迎來採摘季,村民們搶抓農時採摘,確保核桃豐產豐收。普洱、臨滄的澳洲堅果園裡,一顆顆果實飽滿、果皮锃亮的澳洲堅果綴滿枝頭,等待進入專業加工車間成為市場成品后分銷到各地。玉溪、麗江的河谷兩岸,不同品種的油橄欖果漸次成熟,一幅綠樹如海、橄欖飄香的豐收圖景徐徐展開。昭通的山野田間椒香四溢,筇竹筍破土而出長勢喜人。昆明的板栗園裡樹木蔥蘢,熟透的板栗球裂開了口子,露出圓鼓鼓的褐色栗子。
狠抓經濟林建設,全省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各州市形成特色各異、各有側重的特色經濟林發展格局,打造特色品牌。同時,拓展用地空間,利用低效人工商品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改種經濟林,擴大特色經濟林種植規模。2023年,全省核桃種植面積穩定在4300萬畝,產量198萬噸,產值588億元,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第一位﹔全省澳洲堅果種植面積達420萬畝,佔全國總量的80%以上,產量16萬噸,產值84億元,居全國第一。
在此基礎上,雲南省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和林蔭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5500萬畝,產值超1000億元。其中,推廣“封山保育、人工促繁、包山養菌”等模式,發展塊菌(鬆露)、鬆茸、牛肝菌等食用野生菌,2023年全省食用野生菌產量31.61萬噸,產值250.54億元,均居全國第一。建立種質資源收集圃,培育林菜產業,全省森林蔬菜採集面積達305萬畝,產量25萬噸,筍用竹面積698萬畝,鮮筍產量46萬噸。扶持發展生態養殖,全省林下養殖總面積約855萬畝,產值達52億元。
強化聯農帶農
林農共享生態紅利
初春時節,保山市的咖啡庄園迎來一波接一波的游客。依托豐富的咖啡產業資源,一條集咖啡種植、加工銷售、制作觀摩、創意體驗、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產業鏈以庄園為載體成形,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探訪。2023年,5個精品咖啡庄園共接待游客5.8萬人次,收入達9600多萬元,輻射和惠及多個行政村與村民。
不斷提升森林食物供給能力,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路徑,也是促進“綠富雙贏”、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的路徑。堅持典型引路法,健全“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共贏發展模式,帶動林農積極參與林業經濟生產經營過程,共享產業發展紅利。“綠了山林,紅了日子”,林產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全面提升,2023年全省從事林糧產業人數達1300余萬,林農來自林下經濟的人均收入超過1100元。
依托林糧基礎產業,“林糧+”創新發展模式不斷涌現。2023年底,由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主辦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模式調研課題成果發布會在昆明舉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提交的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經驗做法——《永平縣“鏈式布局三產融合”開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入選課題成果。
以核桃這一典型的經濟林食物為發展重點,永平縣核桃種植面積發展到158.70萬畝。通過一產建鏈、二產補鏈、三產延鏈、金融活鏈,永平縣精准構建起“四鏈協同”的核桃全產業鏈“鏈長制”,實現產業增效、鏈條增值、農民增收,全縣核桃產業逐步呈現出產業閉環、升級轉型、工藝先進、集群發展、產城融合的新態勢。2023年,永平縣核桃全產業鏈產值達34.54億元,同比增長21.15%,實現核桃一產產值28.36億元、二產產值4.20億元、三產產值1.98億元。
永平核桃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是全省“林糧+”發展的一個生動實踐。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雲南省緊盯“2025年利用林地6000萬畝以上,產值突破3000億元”目標,以森林藥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景觀利用為重點,實施“小品種大產業”培育工程,抓實抓牢優勢產業,加強林草產品精深加工,積極培育新業態,拓展林地資源利用空間,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
“林糧+生態旅游”“林糧+森林康養”“林糧+自然教育”……一系列以林糧產業為基礎的探索,拓展出森林糧食產品價值的轉化路徑,為全省持續發展經濟林食物和林下食物、促進邊疆群眾增收、推動林草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讓“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森林篇唱響全國。(記者 王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