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先有真情 再舒展才情(藝海觀瀾)

王 勇
2024年04月02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先有真情 再舒展才情(藝海觀瀾)

  我願始終抱以虔誠之心,與觀眾心貼心,當好時代著錄人,一面向精妙幽微處鑽研,一面朝寬廣縱深處努力,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

  小處探究細節、注重真實,大處書寫精神、寄寓風骨。在近20年逾30部舞台劇作的創作過程中,我始終聚焦歷史與現實,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養分,追求美與思想的交融。

  歌劇以音樂為中心,以戲劇為底色。我深感劇本創作必先有真情,然后才談得上才情舒展。在民族歌劇《呦呦鹿鳴》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的詩句反復吟唱,不僅呼應了科學家屠呦呦和青蒿素的關系,同時展現了她對科學的執著與堅守。在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中,作品從雕刻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普通石匠的視角,以小切口反映大時代的滄桑巨變,鐫刻下英雄不朽的事跡。在民族歌劇《紅船》中,我們呈現一艘船的歷史分量,輝映革命先輩的理想與激情。在民族歌劇《天使日記》中,我們以一本日記寫下醫護人員為救護病患與時間賽跑的故事……對先鋒人物及其事跡的敬畏之情,讓我發而為文、訴諸筆端。

  民族歌劇《僑批》的故事發生於18世紀末。那個年代,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將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証寄回國內,這些“僑批”成為研究近代華僑史的珍貴檔案。“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創作之初,我在廣東江門華僑華人博物館看到了早期華工乘船漂洋過海的影像模擬。深入實地的採風給了我巨大的情感沖擊。我廣泛搜集當地關於下南洋的歌謠作品,從中窺得當時華工的生活境遇和他們留守在家的妻兒父母的生活境況。這些歌謠被我整理吸收到劇本中。

  《僑批》的故事從華工李誠如臨終留下的一封“批”開始,通過李董氏一家的遭際,引出眾多海外華僑華工的生活與命運。華僑們的善舉和義舉,展示了濃厚的同胞情,折射出中華民族根植於骨髓、流淌於血脈的大愛。這種大愛是民族力量得以凝聚、民族精神得以傳承的內在原因。

  華北地區第一大水庫密雲水庫,如今已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為了生動反映這一工程背后的珍貴歷史,我與主創團隊從選題論証到大綱寫作,進行多方研討,幾十次前往密雲水庫白河主壩、溪翁庄鎮尖岩村等地採風調研,並與密雲水庫建設者、保護者展開深入交流。我被60多年前勞動人民戰天斗地的精神深深打動,20余萬建設者為了首都人民的“一盆清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實現了大型水庫“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目標,創造了人間奇跡。我以他們的真人真事為原型,創作了河北梆子《密雲十姐妹》。

  幾十年前的歷史能否令當下的觀眾感同身受,能否讓觀眾找到情感契合點,這成為縈繞在我心中的難題。隨著採風的深入,我逐漸明確要以弘揚水庫建設者舍己為人、奮斗奉獻的精神為創作主旨,同時也找到了破解創作難題的表現方式——由兩位演員共同飾演一位主人公,將過去與現在交織,通過“十姐妹突擊隊”隊長王秀蘭的當代視角,回望1958年和1991年的往事,真情講述從筑水庫到保水庫跨越60多年的歷史。“密雲十姐妹”的身影是那個火熱年代的縮影,她們共同留下的,不只是今天的綠水青山,更是時代的精神寫照。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秀的文藝作品既能給觀眾深刻的藝術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是一道溫暖、觸動人心的光。我願始終抱以虔誠之心,與觀眾心貼心,當好時代著錄人,一面向精妙幽微處鑽研,一面朝寬廣縱深處努力,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作者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