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法治

筑牢歷史文化遺產的司法保護屏障

2024年03月27日08:49 | 來源:人民法院報
小字號

原標題:筑牢歷史文化遺產的司法保護屏障

 福建省政和縣人民法院開展“廊橋說法”活動,提升當地群眾廊橋保護意識。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人民法院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法官在山海關長城實地調研。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與牟定縣人民法院在牟定縣彝族刺繡協會開展了彝繡司法保護普法活動,圖為繡娘們正在聆聽關於自身勞動權益如何保障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如何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張軍院長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介紹,人民法院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提升文物保護管理與利用法治化水平。近年來,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涉及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類案件,積極推進文物司法裁判規則體系和審判專業化的建設發展,努力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筑牢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司法保護屏障。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共同守護中華文脈

  莫高千窟列鳴沙,崖壁紛披五色霞。莫高窟壁畫是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黨支部書記、副部長汪萬福已在壁畫修復一線上深耕32年,長期從事古代壁畫保護修復、文化遺產的生物退化與防護、干旱區域風沙環境綜合治理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管理等工作。

  “我們修復過好幾千平方米的病害壁畫,比如說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布達拉宮殿堂壁畫和北齊徐顯秀墓葬壁畫。”2023年12月20日,萬眾期待已久的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館中展出的北齊太尉武安王徐顯秀壁畫墓,是我國科學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墓葬壁畫結構最完好、等級最為完備的北朝時期墓葬壁畫。

  該墓葬壁畫的原址保護工作就是汪萬福帶領團隊主持的。“約在2007年,我們接到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委托,於2008年5月完成了《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保護方案》的設計編制工作。2011年3月,在接受太原市徐顯秀墓文管所(北齊壁畫博物館前身)委托后,我們和多部門同心協力、共同維修,在歷時兩年四個月后墓葬完成了維修,墓葬獲得了‘2012年度全國十佳文物維修工程’稱號。”汪萬福告訴記者,經過潛心研究,他們於2016年12月出版了一本名為《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保護修復研究》的著作,該書也獲得了‘2016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稱號。

  “今年的最高法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我認為‘依法保護’在其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而它的前提就是要有與文物工作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所以我建議加快修訂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除此之外,汪萬福還建議繼續加強敦煌文化相關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新興領域的文化遺產保護﹔堅持依法對盜掘古墓、倒賣文物等犯罪“重拳出擊”,形成法治合力,共同守護中華文脈。

  用法治力量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在許多人看來,身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六朝古都”“天下文樞”之美稱的江蘇省南京市,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

  3月5日下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已從事文博事業35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作為6位發言代表之一,在面對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南京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相關工作時提到,2023年光是南京全市博物館就接待了3448萬人。

  宋燕表示,博物館中陳列的文物在面世展出前,還需要經過考古發掘、研究、修復、保存、策劃等過程,這背后需要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文物修復者、文物文化研究者鞠躬盡瘁、無私奉獻。

  “許多文物一出土,就是破碎的,需要專業的工作者在幕后一點點地默默修復,才能變成大家在博物館裡看到的樣子。如果無法將文物修復成相對完整的樣子,那我們也很難去解讀它背后更多的故事。”宋燕說:“文博工作其實是更趨近於前端工作,也就是將挖掘、修復、保存好的文物進行策劃、展覽等。但展出之前,還需要通過大量的資料研究去揭開它歷史的面紗。”

  在宋燕看來,保護和展出文物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博物館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為文化遺產提供展示的空間和平台,讓大眾通過展覽去了解歷史和文明,更好釋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力量,讓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薪火相傳。”

  “我曾去過一個博物館,館中為文物設計的獨立展櫃特別好。但是被一群成年游客包圍后,我這個成年人在外圍都看不到,更別說小孩子了。”為更好地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文物活起來,宋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於將“兒童友好型博物館”列入“兒童友好城市”發展規劃的建議,進一步改善博物館中的兒童配套服務,在原有博物館資源基礎上建設或改造“兒童博物館”,更好地幫助少年兒童知曉歷史、增強自信、明確方向。

  “社會在發展,司法要前行。”宋燕表示,“無論是正在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還是已經施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法,以及近年來各省市地區出台的法律法規政策,都為我們從事文博工作提供了立法層面的指引和法律制度的保障,用好法治力量助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合力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與“魂”

  全國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顧衛英在20世紀90年代初與昆曲結緣,至今已在昆曲從藝道路上堅守30余年。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無論平時是否有舞台演出任務,都應當始終保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藝術狀態。”顧衛英告訴記者:“對於昆曲演員來說,不是隻有在練功房裡練習基本功,才叫作練習或學習——昆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深受其他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擁有深厚的文學基礎底蘊多種人文歷史知識。表演者需要通過閱讀、思考、積累、消化、分析劇本、塑造人物等等,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文學素養等內在涵養去加深‘詩外’的功夫。”

  顧衛英曾任教於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昆曲教授。在她看來,“傳承”既在於師生之間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等模式傳道授業,也在於數十年在舞台上磨煉與實踐:“通過教學,給學生傳授昆曲劇目,這是傳承的基本路徑﹔但在舞台上表演昆曲,將昆曲的獨特魅力傳播、傳達給觀眾,讓更多的觀眾能夠了解、認識、欣賞到戲曲之美,這是另一種傳承,即觀賞傳承。”

  “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不斷上升,對傳統藝術審美的綜合素質也在逐步提高。提倡大家走進劇場,親自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顧衛英建議,政府等有關部門繼續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保護力度,讓真正的國粹深入人心,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真、善、美,讓昆曲等大美傳統藝術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畫卷中增光放彩。

  顧衛英表示,要持續加強保護傳統文化的“生長基因”與“生態環境”,建議人民法院結合傳統藝術精神與法治文明等方面的共通性,將法治宣傳工作和文化藝術相融合,多方式、多角度、多元化挖掘更多文化元素,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與法治理念。

  2014年11月,彝族服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楚雄型彝族服飾就是其中的一種,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傳承歷史。

  “我們家的彝族刺繡傳到我這輩,已經是第八代了!”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杰魯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瑞瑞從小深受母親的影響,熱愛於彝族刺繡文化。2014年8月,在母親的勸說下,金瑞瑞回到家鄉繼承母親十多年的彝族刺繡文化產業,開啟了傳承和保護牟定彝族刺繡的道路。

  金瑞瑞告訴記者,設計和制作難度較低的繡品可能隻需要繡一天,但復雜且精美的繡品多則可能需要繡幾個月、甚至幾年。“所以設計一個原創刺繡作品或元素,是很不容易的。還好有法院會定期來開展一些普法宣傳活動,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非常有利於我們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2023年2月23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與牟定縣人民法院來到牟定縣彝族刺繡協會開展了主題為“走進彝繡司法保護的春天”的普法活動。活動現場,法官們為繡娘們普及了繡品底稿、針法、商標、彝繡制品等如何保護,彝繡經營合規,彝繡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運輸、買賣等矛盾糾紛如何防范化解,繡娘的勞動權益如何保障等相關法律知識並答疑解惑。

  作為牟定縣彝繡協會會長,金瑞瑞在參與了此次普法活動后了解到:“繡品作者對於自制的針法、商標、繡品等享有知識產權,今后我們將會用好法律的武器維護合法權益,並將彝繡這一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金瑞瑞提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彝繡發展的建議。她建議,加大對彝繡產業的支持力度和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促進彝繡產業發展壯大,讓“指尖技藝”創新轉變為“指尖經濟”。

  據了解,2023年,楚雄法院主動擔當與作為,通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工作聯絡點、創新民族特色調解方式等多項舉措,將法治文化與非遺文化融入案件調解、審理、普法等多項工作,及時化解涉文化遺產保護矛盾糾紛,傳遞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法治觀念,合力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與“魂”。

  以強有力司法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筑牢安全防線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陝西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數不勝數的世界遺產、文物古跡。地大物博的八百裡秦川在吸引國內外廣大游客不斷雲集的同時,也吸引了許多盜墓分子貪婪的目光。

  2020年3月至2021年年底,陝西省蒲城縣。若逢月黑風高夜,劉某、閆某等十數人就會攜帶洛陽鏟、探杆等工具,在縣內找尋古代墓葬進行盜掘。每當組織者劉某發現一處墓葬,他就會喊其他同伙來“上工干活”。其中一名被告人劉某某將自己的行為定義為“事業”:“我的事業就是挖古墓、尋文物,弄點錢花。”

  經鑒定,劉某、閆某等人盜掘的墓葬包括了唐代帝陵光陵陵園區域神道旁重要的禮制建筑基址、唐睿宗李旦橋陵陪葬墓、唐憲宗景陵陵園陪葬墓、秦代王賁墓等十處墓葬,其中多處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大遺址,其中被盜取的多個文物屬於高等級隨葬品或三級文物。

  2023年10月,陝西省蒲城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劉某、閆某等13人的犯罪行為嚴重損壞了墓葬文物本體及其信息的完整性,給相關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造成重大損失,犯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六個月至有期徒刑一年不等的刑罰。

  2020年至今,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審理了衛永剛等23名被告人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倒賣文物等一系列重大文物犯罪案件,嚴懲嚴重文物犯罪分子,及時有效打擊懲治盜掘、損毀、倒賣、非法出售、走私等文物犯罪。據了解,人民法院和文物行政部門加強協作,不斷加大聯合懲治文物違法犯罪力度,以強有力司法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筑牢安全防線。

  “體現了人民法院依法懲治和預防文物犯罪的決心,以及維護文化遺產安全的立場,彰顯了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提供法治保障的司法責任與擔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副所長胡炳樑對近年來陝西法院嚴厲打擊盜墓等涉文物犯罪等相關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讓歷史文化遺存煥發新時代的光彩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是萬裡長城的起點,因依山襟海而得名。為進一步加強對世界文化遺產萬裡長城的司法保護,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人民法院立足地理區位優勢,於2022年6月30日成立了全國首家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專門審理秦皇島全市轄區范圍內涉長城案件,依法保護長城資源和長城文化。

  據了解,自成立以來至今,該庭將長城保護與服務長城文旅融合發展有機結合,通過府院聯動機制,在重點長城點段和長城景區設立長城保護法官工作站4個﹔引入長城保護員等多方調解力量參與涉長城糾紛調解工作,積極延伸司法服務﹔通過制發《游客人身財產糾紛解決指南》等方式開展普法活動,以法律手段規范各類經營行為,助力鄉村振興、長城旅游項目質量提升……如今,法庭不斷構建秦皇島特色長城保護審判模式,形成了長城沿線地區司法保護實踐的典型示范引領,多措並舉、能動履職,依法保障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

  自成立至2023年3月下旬,該庭共受理山海關古城不動產權屬、侵害長城本體損害賠償糾紛、涉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非訴執行等各類案件77件,已辦結68件。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的愛國情懷。”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淑芬表示,長城文化保護法庭能動履職依法保護長城資源、傳承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所以其設立非常具有必要性。

  “閩中橋梁甲天下”。在相隔近兩千公裡的福建省大山深處,矗立著一種“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而獨特的橋梁,它就是木拱廊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造技術的“活化石”。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入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閩浙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我國木拱廊橋目前僅存約110座。福建省內的廊橋主要分布在壽寧、屏南等地,其中壽寧縣有19座保存完整、最具特色木拱廊橋,被譽為“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

  為進一步加強廊橋文化遺產保護,福建省壽寧縣人民法院通過設立女子巡回法庭與官廳工作室等依法妥善審理各類涉廊橋案件﹔指派員額法官擔任廊橋文化遺產保護聯絡員,定期前往廊橋開展調研、巡護,實時掌握了解廊橋保護現狀﹔組建廊橋文化遺產保護巡護隊,提出針對性司法建議,2022年以來,共走訪調研挂點廊橋及村庄30余人次﹔利用廊橋天然聚會的功能實地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助力古廊橋煥發新活力……福建法院正以能動履職努力推動健全廊橋司法保護一體化工作格局,讓歷史文化遺存煥發新時代的光彩。

  “相信司法能為廊橋文化遺產保護再提速、再升級貢獻重要力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峽人才市場總經理吳小穎表示,過去一年,福建法院不斷提升司法服務,與多部門齊心協力共同保護好廊橋文化遺產,加強推進木拱廊橋文化遺產多元保護工作,充分發揮廊橋文化遺存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助力廊橋逐步成為鄉村振興新亮點。 (何雨瀟)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