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到江南尋訪“周處除三害”的歷史遺存

2024年03月22日08:2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到江南尋訪“周處除三害”的歷史遺存

  南京市秦淮區老門東文化街區東側存有周處讀書台。成長/攝

  近日,電影《周處除三害》在影院熱映,其片名及背后的歷史故事也引發了觀眾的探究興趣。電影講述了通緝犯陳桂林決定在自首之前,除掉排名在自己之前兩名逃犯的故事,其行為是受了古代傳說故事“周處除三害”的啟發。

  周處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周處,字子隱,吳郡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人,生於三國東吳年間。據《世說新語》及《晉書·周處傳》載,周處少孤,在鄉裡橫行霸道。當時當地有山中猛虎、河中惡蛟為害百姓,故人們將周處與二獸並稱“三害”(一作“三橫”)。鄉民為使“三害”自相殘害,慫恿周處去殺蛟和虎。周處用了三天三夜,以勇力殺了虎與蛟,返回家鄉,卻見鄉人誤以為他也死了,正在慶賀。周處這才意識到自己名聲之差,於是決定痛改前非,前往吳郡拜會名士陸機、陸雲,最終成為一名忠義之士。

  “周處除三害”這則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証,但其作為中國古代“浪子回頭”的經典故事在后世廣為傳播。事實上,周處本人在吳末晉初的歷史中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在吳任東觀左丞、無難督,入晉后為御史中丞,彈劾貴戚,為權貴所忌,在平定關中氐羌齊萬年叛亂中孤軍奮戰,戰死沙場。臨終前,他還留下了一首慷慨悲壯的絕筆詩以抒心志:“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晉朝追贈其為平西將軍,謚號為孝。

  在周處出生及早年活躍的江南一帶,尚存有不少與周處及其家族相關的歷史遺存。江蘇省南京市在東吳時是國都建業,也是周處最早仕宦的地方。今南京市秦淮區老門東文化街區東側存有周處讀書台,是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處為一略高出四周平地的高阜,形似土台,相傳為周處早年刻苦讀書的地方,但實際上,這裡是周處擔任吳東觀左丞的堂宅。歷經歲月滄桑,如今此處僅存鐫有“周處讀書台”的石門樓一座,和已改為民居的房屋十數間。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更新改造,計劃建設成歷史人文空間的公共休閑場所。

  江蘇省宜興市是周處的家鄉,這座城市名字的來歷也與周處家族有關。西晉末年,周處之子周玘三興義軍,平定叛亂。朝廷置義興郡,轄陽羨、國山、臨津、義鄉四縣,以為嘉獎。宋時,義興避太宗趙光義諱,更名為宜興,沿用至今。周處家族“義興周氏”在東晉初年是江東世家門閥中的佼佼者,與吳興沈氏並稱,時諺雲:“江東之豪,莫強周沈”。

  今宜興市內有一條蛟橋河,又稱長橋河,它西至團氿,東至洑溪河,被宜興市民稱為“母親河”,蛟橋河步行街也是宜興繁華的商業街區。此河名稱正是由傳說中周處少年時斬水中惡蛟之處——蛟橋而來。據載,蛟橋為東漢年間袁玘任陽羨長時建造,原橋早已不存,后人於蛟橋河與團氿交接處復建了一座單孔拱橋,以茲紀念。宜興城南龍背山有“老虎墩”,此地據傳為周處所殺南山猛虎的巢穴,后人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射虎亭。

  1952年12月,江蘇宜興精一中學師生在挑土平整操場上的一處小土丘時,發現了一處磚室墓群。1953年春,華東文物工作隊派員對發現的兩座墓葬作了發掘,此后又發掘了4座。這6座墓南北排成一列,其中一號墓發現有刻字的青磚,上書“元康七年九月廿日陽羨所作周前將軍磚”。元康七年(公元297年)與文獻所載的周處陣亡年代相合,故可認定此為周處墓。這一墓群應為周處家族墓葬,墓主還包括周處之父周魴、周處之子周玘等,這也符合當時世家大族聚族而葬的習慣。

  周處家族墓的發掘還引發了我國考古學界長久以來一個爭議話題。1955年,負責周處家族墓清理發掘的南京博物院的羅宗真在整理出土文物時,將該墓出土的一件金屬殘片交南京大學化學系做成分分析,得知內層為含鋁約85%的鋁銅合金。此發現經由考古報告發布之后,在國內外學術界引發轟動。

  因為鋁是一種極難冶煉的金屬,需要2000攝氏度的高溫,西方最晚在1825年才從氯化鋁中提煉出幾毫克不純的鋁,而如今普遍使用的電解鋁的方法則要到1886年才實驗成功。而中國在3世紀的西晉就冶煉出了純度較高的鋁合金,這的確是一則不可思議的新聞。

  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的夏鼐對此表示質疑,他將周處家族墓中發現的16件帶飾標本提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進行重新鑒定,結果表明這16件較完整的帶飾都是銀的,另有小塊殘片中有銀也有鋁。夏鼐認為該墓中出土的小塊鋁片“是有后世混入物的重大嫌疑,決不能作為晉代已有金屬鋁的物証”。此后,多數學者傾向於夏鼐的看法。

  但羅宗真仍堅持鋁片為晉代遺物,強調“出土地層並未擾亂,鋁質殘片並非混入物,而是有確切出土依據的”。冶金史專家華覺明則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認為經近年來研究發現,自然界存在天然鋁,周處墓出土的鋁質殘片也可能與天然鋁有某種關聯。至今,周處墓出土鋁質殘片仍是考古界的一樁懸案。

  距離周處家族墓(周墓墩)不遠即是周王廟,是為紀念周處所建的祠廟。該廟始建於西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原名周孝侯祠,宋紹興年間贈廟額曰“英烈”,加封“武惠正應王”,稱周王廟,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筑為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重建,大殿內存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刻18方,均系歷代維修周王廟的碑記。其中以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所刻《平西將軍周府君碑》最為珍貴,題刻稱碑文最初由西晉文學家陸機撰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書寫。但此說與碑文多有抵牾,如文中提到了“建武元年”和“太興二年”的事情,而當時陸機已遇害多年。

  位於宜興市張渚鎮國山上的東吳名碑《禪國山碑》也與周處有關。吳天璽元年(公元276元),陽羨發生地震,離裡山上出現長約十丈的石室,吳主孫皓認為是祥瑞之兆,遂派大臣在此舉行禪禮,將離裡山封為“國山”,刻石於山陰,即現存之《禪國山碑》。據《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載,孫皓派往陽羨執行禪禮的兩位大臣是“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處”。

  周處能夠被臨時任命、代理九卿之首的太常一職,說明周處及其家族在當時已受到孫皓的器重和扶植。學者魏斌據此認為,這可能是孫皓時期利用吳興大族打壓吳郡、會稽大族的一個表現。但令人不解的是,現存國山碑碑文上鐫刻有多達11位參與禪禮的東吳大臣,卻獨不見周處之名,與文獻所載不同。清人吳騫在《國山碑考》中認為這是因為周處為人剛直不阿、不肯媚事庸主的緣故:“觀碑后列諸臣名,而(周)處獨不預,可見處素剛正,必不藉此以阿其主。”(成長)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