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潛夫論》:包羅萬象的學術寶庫(子曰詩雲)

熊 建
2024年03月22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包羅萬象的學術寶庫(子曰詩雲)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你還不努力嗎?這句今天常用於激勵學習、奮斗的話,如果讓古人說,古人會怎麼說?

  東漢布衣學者王符在他的《潛夫論》中,開篇就搬出11位聖賢的學習故事:“黃帝師風后,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后,禹師墨如,湯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這裡的“師”是師從、以……為師的意思。

  接下來,王符就說了:“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而況於凡人乎?”這11位人君都是上等的聖人,還需要學習和問詢,才能獲得廣博的智慧和碩大的德行,何況平常人呢?

  古人寫文章,勸學是共通的主題。但王符寫《潛夫論》,不只是為了勸學。

  “東漢三杰”之一的王符是西北漢子,安定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人。《后漢書》作者范曄說王符出身“庶孽”,是妾所生。在當時的宗法觀念下,王符自幼受到家庭和鄉裡的鄙視,但他不為所動,勤奮好學。《潛夫論》大量引文表明,王符不但諳熟《周易》《尚書》等儒家經典,而且通曉諸子百家、各種史書,此外還精通方術雜佔之書。

  《潛夫論》全書10卷36篇,最后一篇《敘錄》綜述全書以及各篇寫作的主旨,其他各篇論述學習教化、人才使用、司法方針、邊防政策以及社會風氣、世俗迷信、倫理道德等問題,涉及哲學、歷史、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思想文化等領域。

  批判性是《潛夫論》最大的特色。王符表達了一位隱居“潛夫”、布衣哲人對於時代、社會、人生的憂患意識,提出了改革時弊的真知灼見。《潛夫論》也因此被譽為“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鏡子”“一座包羅萬象的學術寶庫”。

  在王符看來,“天以民為心,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全書具有濃厚的“民本”思想。學者統計,6萬字的《潛夫論》中“民”字出現頻率很高。書中各篇談到了民的地位、價值等問題,提出愛民恤民的治國方略,關注民眾的苦難現實。

  既以民為本,富民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了。“下貧而上富者誰也?……民實瘠,而君安得肥?”“富民”思想古已有之,所不同的是王符將其“富民”理論提高到了治國的根本、“太平之基”的高度來談論的,而非僅將之看做治國的一種手段。

  《潛夫論》認為,富民道路有三條——農業、手工業、商業,即“農桑”“致用”“通貨”﹔亦有“貧民”之理,即“游業”“巧飾”“鬻奇”。“守本”即為“富民”之道,“守末”則為“貧民”之理。能富民即是“本”,貧民則為“末”。這種把商業與農業並重的論斷在中國古代一向把農業作為經濟命脈的背景下提出來,非得有極大的理論勇氣和創新意識不可。學者李敖如此評價王符:“這些大膽的言論,千載之下,還令我們崇敬。”

  憑借犀利的思考,王符在當時受到了多方尊崇。韓愈在《后漢三賢贊》中說道:“皇甫度遼,聞至乃驚,衣不及帶,屣履出迎。”講的是度遼將軍皇甫規破格禮遇王符的故事。

  那一年,皇甫規辭官退休回到安定后,有一個用錢買來雁門太守的鄉人前來拜謁。皇甫規看不上此人,並對其出言諷刺。這時,通報說王符來了。“規素聞符名,乃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援符手而還,與同坐,極歡”。這位大將軍衣服來不及穿,趿拉著鞋出門相迎,把王符拉在自己座位上,相談甚歡,把堂堂太守晾在一旁。因此,就有了“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的說法,意思是高官厚祿的朝廷大員,還不如穿大襖單衣的窮書生。

  《潛夫論》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展現的東漢邊疆戰爭、選舉實況、民風民俗、官場內幕等,可以補足、修正正史中欠缺、失真的部分,能讓讀者真切地觸摸、感受東漢中晚期的歷史。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