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研究表明粟黍最早或由雲南中部傳播到東南亞

2024年01月26日08:36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史前東亞農民的南向擴張對東南亞社會演變產生深遠影響。然而,長期以來,因証據有限,農作物在關鍵地區擴散的時間和路線並不清楚。我國科研人員立足於位於東亞與東南亞交流樞紐雲南中部的興義遺址的多學科論証,陸續揭開這一謎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我國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該研究由蘭州大學、廈門大學、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湖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聯合完成。論文第一作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馬敏敏介紹,多學科研究團隊深度揭示了雲南中部史前生存策略從狩獵採集向農業轉型的過程,將粟黍傳入雲南的時間推前至距今約4900年,並表明粟黍最早可能由雲南中部傳播到東南亞,且雲南古代人群在農業出現前后有不同的生物適應。

  興義遺址位於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楊廣鎮興義村,2015年7月該遺址發現人骨及陶罐等遺存。馬敏敏介紹,由於骨骼在酸性紅壤環境中易降解,我國西南地區直接的人群飲食証據很少。而興義遺址出土的距今約7000年至3300年的動植物和人骨遺存,為了解該地區從狩獵採集到農業轉型過程及人群生理健康變化提供了寶貴材料。

  研究團隊發現,從野生食物到農業飲食模式的轉變早在距今約4900年就已開始。這意味著,興義先民在這個時候開始食用粟黍,這一發現更新了粟黍擴散到雲南的最早時間,並為東亞農業向東南亞擴散的假設路徑之一提供了關鍵証據。

  研究團隊還發現,自中全新世以來,興義遺址人群的生存策略主要經歷了狩獵採集為主、初始農業、集約化農業3個階段。在第二階段,研究人員發現,與成人食譜相比,未成年人類(四名嬰兒和一名少年)食用的粟黍更多,這表明粟黍可能是兒童用於斷奶時期的特殊食物。這一現象在成都平原也存在。

  馬敏敏說,研究表明的覓食向農業的緩慢過渡可能僅反映了雲南中部通海地區史前人群生存策略變化,未來需要在更大區域發現更多証據進一步檢驗這些假設。(記者嚴勇)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