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天目”時域天文望遠鏡陣原型機研制成功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使南極成為天文觀測的理想之地。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獲悉,“南極天目”時域天文望遠鏡陣原型機研制成功。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於2019年提出的“南極天目”項目,計劃在南極地區布設由100台小口徑大視場望遠鏡組成的光學望遠鏡陣,單個望遠鏡的視場約100平方度,覆蓋地平高度30度以上的1萬平方度天區,在每年極夜期間開展連續觀測,力爭在短時標時域天文學觀測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上海天文台“南極天目”原型機負責人、正高級工程師周丹介紹,在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南極天目”原型機於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期間運抵中山站。考察隊員順利完成設備安裝調試后,於2023年2月20日開始觀測,至10月26日觀測結束,連續進行無故障觀測,在南極的極夜期間獲得大量觀測數據。
上海天文台團隊對觀測圖像進行深入分析,初步結果表明原型機曝光30秒的圖像中,亮於9等恆星的測光精度,可達到千分之一星等,這一測光精度達到“南極天目”時域天文望遠鏡陣的觀測要求,表明原型機在設計創新性、環境適應性、漂移掃描CCD技術應用性和運行可靠性等方面合理可行,研制成功。
“隨著技術進步,當代天文學已經從刻畫靜態宇宙發展到認識動態宇宙,通過長期多波段觀測,揭示宇宙中各類天體的變化,並發現和探索各類新天體、新現象,這就是天文學中新興的分支學科——時域天文學。”周丹介紹說,“時域天文學已成為天文學中引領性的重大前沿領域,‘南極天目’原型機是我國首台基於漂移掃描CCD技術的南極天文觀測設備。”
漂移掃描CCD技術,是上海天文台持續攻關近20年的一項核心技術。該技術可使望遠鏡在沒有驅動機構的情況下也能跟蹤天體,同時可對一條赤緯帶天區進行連續觀測,能顯著提高系統可靠性和巡天效率。
“在南極,原型機經受了最低氣溫零下37.3攝氏度、最高風速38.6米/秒的嚴峻挑戰,設備運行穩定,觀測像質優異,體現了基於漂移掃描CCD技術的一體式結構設計思路在極地天文領域應用優勢,可望有效解決南極天文望遠鏡經常出現的故障問題。”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台長沈志強表示,“南極天目”項目接下來將研制時域天文望遠鏡陣正樣設備,力爭分批布設在南極。(記者張建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