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鄉土風韻濃郁的農業文化遺產

本報記者 常 欽
2023年12月16日09: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地處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核心區的艾峪口村,現有板栗種植面積逾1萬畝,年產板栗1100噸。圖為艾峪口村樹齡達500余年的古栗樹。
  邵玉姿 翁振龍攝影報道

  在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核心區,板栗樹與林下種植的紫蘇。
  河北省寬城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成熟待收的寬城板栗。
  胡九龍攝

  銅陵不僅是重要的白姜產區,也是傳統村落集中區域。圖為銅陵市天門鎮江村,姜農在古宅中刮姜。
  徐 靖 劉榮勝攝影報道

  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的代表性關鍵技術“仙居楊梅嫁接技術”。竇瀚洋 陳加晉攝影報道

  在浙江仙居,當地充分利用“仙居古楊梅”這一農業文化遺產“金字招牌”,盤活遺產地的農業景觀和內在價值,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特色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圖為仙居縣楊豐山的梯田。竇瀚洋 周麗芳攝影報道

  在位於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核心區的橫溪鎮程岙村,梅農正在對古楊梅樹進行日常管護。
  竇瀚洋 馮宇航攝影報道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2023年11月,我國三項遺產系統——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和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2項,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根據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些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可以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可將當地特色產品、生態、文化與景觀資源展示出來,推動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品牌,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另外,千百年持續傳承的農業生態系統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精華,可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國際前沿問題提供有益借鑒、貢獻中國智慧。

  近年來,各地區大膽創新、勇於探索,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豐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實踐,深入挖掘遺產多功能價值。各遺產地充分利用遺產“金字招牌”發展休閑農業、特色農產品加工等產業。下一步還要繼續創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機制,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集群建設等模式,增強綜合效益,使其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讓農業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

  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以板栗栽培為核心,作物、藥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傳統板栗栽培系統。當地居民因地制宜創造了復合的板栗栽植體系和高效循環的資源利用體系,構成了梯田—板栗—作物(家禽)復合種養體系,有效保護當地農業物種和生物多樣性。

  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

  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已有2000余年歷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當地姜農創造了姜閣保種催芽、高畦高壟種植、芭茅搭棚遮陰三項獨特的傳統生產技術,培育出品質優良的白姜。銅陵白姜種植系統以姜與水稻、小麥、蔬菜輪作模式為特色,巧妙利用當地資源,保証了當地農業生產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

  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是“梅—茶—雞—蜂”有機結合的復合型山地農業模式,實現了不同生物特性的高度契合與完美互補。仙居是世界人工栽培楊梅起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600年的楊梅栽培史。經過千年的發展與世代選育,當地積累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品種豐富、譜系完整的古楊梅種質資源。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16日 06 版)

(責編:朱紅霞、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