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滇山海情丨開拓新產業 過上“甜日子”
產業合作、鄉村建設、人才培訓、勞務協作、教育衛生幫扶……從東部沿海的繁華都市到西南邊陲的美麗山鄉,自2017年上海市青浦區與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結對以來,兩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領域進行了深度協作,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了鄉村振興的良好開局,共同譜寫出感人的滬滇山海情樂章。
即日起,人民網雲南頻道推出“滬滇山海情”系列報道,展現上海青浦與雲南德宏兩地共筑振興路、續寫新篇章的生動實踐。
手起刀落、果實分半、小勺一轉,不到2秒,楊彩菊手裡的百香果果漿被舀出,右手交叉緊握刀勺,左手再次拿起一顆百香果,重復之前的動作……不到一上午,楊彩菊身前已積了滿滿一盒黃色果漿。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風平鎮的百香果加工廠裡,幾十個像楊彩菊一樣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站在操作台前,雙手飛快,熟練而麻利地取著百香果果漿,整個車間彌漫著香甜的果香。
楊彩菊的家就在離工廠300米的和諧村,與村裡許多人一樣,2022年5月,她來到這家百香果加工廠上班。挖漿崗位是計件付薪,每個月楊彩菊能掙四五千元,“離家近,能帶娃,還能掙錢,工資也不錯。”楊彩菊對現在的日子很滿意。
和諧村的百香果加工工廠車間裡,挖漿工人熟練地取百香果果漿。人民網記者 劉怡攝
作為一個剛組建沒幾年的新村,和諧村的大多數村民都是易地搬遷過來的。“因為是搬遷村,土地離得遠,村裡人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加香說,村民們能在“家門口”就掙錢的“甜日子”開始於兩年前。
2020年2月,投資400多萬元的滬滇幫扶項目落地風平鎮,依托項目資金,2021年8月,和諧村建起了一個佔地8畝、建筑面積2000多平米的廠房。項目竣工后,廠房移交給了村裡,作為村集體資產出租給專門加工百香果的加工廠,每年可獲得22萬元的租金收益。
“選擇承租企業時,我們第一句話就是問他們需要多少工人。”風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朗岩哏保說,為了幫助易地搬遷村民解決就業問題,給車間招商時,鎮裡首要考慮勞動密集型企業。“風平鎮離市區近,交通便利,企業運輸成本相對較低,這裡的氣候也非常適宜百香果的種植。”朗岩哏保進一步補充,百香果工廠的入駐不僅解決了大量就業,同時還帶動了周邊村鎮百香果種植產業的發展。
“為了保持口感,百香果取漿採用的是傳統人工切半挖漿方法,用工需求比較大。”百香果加工廠負責人趙鵬華介紹,目前工廠百香果漿日產量為40多噸,銷往全國各地的連鎖餐飲和茶飲企業,用工旺季時能達200多人。
盤活當地資源要素、增加村集體資產、激發勞動力活力、因地制宜發展新產業,和諧村的滬滇幫扶項目有了成效,好經驗也迅速得到了推廣復制。
2022年底,依托500萬元的滬滇幫扶資金,和諧村隔壁的芒別村建起了51畝的食用菌標准化種植示范基地。投產后,基地的食用菌銷往全國,年產量達1700多噸,高峰期每天有300多人在基地裡務工。而紅火的食用菌產業發展也讓周圍60多戶村民開始了食用菌的種植。
和諧村的工廠二期項目即將建成投產。人民網記者 劉怡攝
“我們結合當地已有的資源要素開展產業幫扶,在區域位置比較好的地方,扶持起當地的龍頭企業。”從上海市青浦區到德宏挂職的芒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劼認為,將雲南資源和上海渠道進行連接,解決產銷問題后,龍頭企業成長起來不僅能解決本地勞動力就業問題,也能反向帶動相關種植產業在當地的發展,逐漸形成一種利益聯結機制,用市場的手段來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和諧村和芒別村的幫扶項目成效明顯,今年上海市青浦區又追加了項目資金,幫助兩個村子擴建廠房和種植基地,今年10月底,兩個村子的二期項目就將建成投產。在滬滇產業協作的持續深化下,風平鎮的新產業逐漸壯大。未來,也將有更多村民參與進新產業中,在“家門口”實現增收,過上幸福美滿的“甜日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