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省芒市鮮食玉米產業助力農民穩定增收

冬閑田變增收田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3年09月15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冬閑田變增收田

畝產量1.2噸,平均售價10元一公斤,一個冬天種兩季,在雲南省芒市,鮮食玉米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

曾經的冬閑田,如今畝產值突破萬元,芒市成為全國冬季最大的鮮食玉米生產基地。

每年11月到次年5月,是芒市鮮食玉米產銷旺季。“人無我有,不用擔心賣不出去!”2002年,雲南洪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先馳,最早來到芒市試種鮮食玉米,看中的就是當地冬季溫暖的氣候。

黃先馳試種鮮食玉米,也曾遇到過草比玉米長得快的窘境。但銷售不愁,收入可觀,堅定了黃先馳做大鮮食玉米產業的決心。

眼瞅著黃先馳種植鮮食玉米賺了錢,芒市風平鎮芒賽村農民莫二團英試種了1畝地,扛到集市兩天賣完,淨賺千元,遠高於當時畝均不足500元的收入。於是,莫二團英逐漸擴大了種植規模,從最初的三五畝,到如今流轉土地、租用農機種了25畝,靠著科學種植,今年莫二團英種地純利潤達十七八萬元。

芒市鮮食玉米產業已實現從“保護價收購”到“訂單預購”的轉變。芒市種子管理站站長李能早介紹,在推廣種植鮮食玉米初期,為了避免價低傷農,市裡引導企業與農戶簽訂最低保護價﹔而隨著芒市成為全國最大的冬季鮮食玉米種植基地,每年五六十家收購商上門搶購,這幾年往往才授粉,地裡的玉米就已經被預訂,鮮食玉米成了“期貨”。

鮮食玉米保鮮期短,如何能賣上好價錢?政府引導農戶錯峰種植,農戶則算著上市日子確定播種時間。“去年,我們村有個種植戶去農資店,發現有機肥賣光了,當即決定推遲播種,結果一斤多賣了兩三塊錢。”莫二團英說,他家20多畝玉米,就分成了兩片,“看別家種得早,我就錯峰晚點種,這樣才容易獲得更高收入。”

“從最初的好種,到現在的好吃,通過持續優化品種,芒市鮮食玉米品質不斷提升。”李能早告訴記者,鮮食玉米種子直播發芽率低,當地探索先育苗再移栽。最初使用白色地膜,保溫好但壓不住草,后來改用黑色地膜,又發現草壓住了但保溫不夠,如今當地鮮食玉米種植改用黑銀雙色膜,保溫和壓草問題都迎刃而解。

鮮食玉米供不應求,20余年來,越來越多的芒市農民種上了鮮食玉米。今年,芒市鮮食玉米種植面積超過15萬畝,產值超過6億元,1.8萬種植戶平均每戶年增收近3.3萬元。大春種植水稻確保糧食安全,小春種植兩季鮮食玉米增加農戶收入,通過水旱輪作,還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不僅如此,隨著鮮食玉米熱銷,還帶動了芒市青貯飼料、冷藏保鮮、電商物流、包裝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5日 第 18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