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裡南華二十年
8月4日晚8點多,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五街鎮咪黑們村開門小組,彝家漢子羅興保吃完晚飯刷朋友圈,看到一條直播視頻,他順手點擊直播。
早前一會兒,中國·南華第二十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開幕式在縣城龍泉廣場舉行。羅興保點開的,正是美食文化節開幕式直播視頻。
地處滇中腹地的南華,山巒疊翠,百菌雲集,境內已知可食用的野生菌種類達290多種,佔全國野生食用菌種類的31.2%,享有“野生菌王國”“中國野生菌之鄉”“中國野生菌美食縣”等美譽,“世界四大名菌”和“中國十大名菌”均有分布。自2003年起到2023年,當地連續20年舉辦野生菌美食文化節。
野生菌美食文化節開幕式暨迎賓晚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節慶搭台、經濟唱戲,20年來,南華縣黨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實現生態效益與野生菌產業發展共贏。數據顯示,當地野生菌產值從2003年的4254.7萬元增長至2022年的51.28億元,20年裡足足翻了120倍。
提升的產值裡,有20年前開始包山採菌的羅興保的貢獻。有人把20年光陰比作一把尺,人生的第二個20年是熟年,這個階段,見的人多,經的事多,奮斗的決心越來越足。羅興保期待,山裡的菌子每年能如約而至,縣裡的發展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
鬆茸採摘。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從採摘混亂到包山採菌
生態效益與農戶增收共贏
這天一早,羅興保和家裡人剛進山,就在一處鬆林下,看到5朵大小不一的鬆茸緊挨著,有4朵已達到採摘標准。
他蹲下身,輕輕扒開鬆茸根部纏繞的苔蘚和枯葉,用削尖的木棍從旁邊朝著鬆茸根部緩緩斜插進去,手在木棍末端輕輕往下一壓,鬆茸便從土中被撬起。
剩下一朵不到3公分的“童鬆茸”,他不急於採摘,而是從地上抓起一把鬆葉,小心覆蓋在還未成型的菌蓋上。
適度採摘,是羅興保多年來恪守的准則。
羅興保所在的咪黑們村因盛產鬆茸名聲在外,靠著大自然的恩賜,村民們“靠山吃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忠才說,每年採菌季,全村26000畝山林都能產出鬆茸,去年鬆茸產值達到1100萬元。
“如果20多年前沒推行‘包山採菌’的模式,這些年山裡的鬆茸肯定越來越少,產值肯定沒現在這麼多。”周忠才說。
原來,早年間,每逢鬆茸採摘季,村民們一哄而上找菌子,有人拿鐵耙子採,有人採的時候不管菌子的大小。“要知道,鬆茸對生長環境很挑剔,一旦生長環境遭到破壞,再生的可能性很小。”周忠才說,因為人們無序採摘,且採摘不規范,有幾年鬆茸越來越少。
放眼整個南華,全縣250余萬畝林地中,均生長有不同種類的野生食用菌,適宜鬆茸生長的林地面積達70萬畝。和咪黑們村一樣,早年間無序採摘的情況很普遍。
當地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探索“封山育菌”管理模式。即在封山育菌區域,安排護林員巡護管理,實行“七不准”政策,即不准毀林開墾、不准毀壞林木、不准採砂採石、出菇季節不准放牧、不准使用農藥化肥、不准偷採盜採、不准採集童菌及過熟菌。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封山育菌面積200萬畝。
封山育菌隻能守住野生菌的生長環境,如何規范採摘?當地按照“公開標底、競價承包”的方式,以家庭承包、聯戶承包、集體承包等形式,在雲南省率先推行包山採菌模式。
拿咪黑們村來說,從2001年開始,每年採菌季,村裡把山林歸攏,通過公開競價方式,將山林承包給想採菌的村民,其他村民則獲得承包金。
羅興保大概從20年前開始包山採菌。“和以前無序採摘比,現在我可以等到菌子品質最好的時候採,採菌子時也很小心,以不破壞菌子的生長環境為前提。”他說,去年整個採摘季,他和別人搭伙承包的林地鬆茸產量一噸左右,銷售收入達到四五十萬元,自家賺了二三十萬元。
自家的三四十畝山林,羅興保則交給村裡統一向外承包,如此能獲得一筆承包金。今年,他家4口人獲得承包金13600元。
數據顯示,自南華縣2001年推廣“包山採菌”模式以來,截至目前,累計推廣實施菌山承包經營面積50萬畝。
“這種模式推行以來,鬆茸慢慢增多。大伙靠著鬆茸增收致富,反過來更自覺地守護山林。”在羅興保看來,隻有保護好這片山林,鬆茸每年才會“如約而至”。
為持續鞏固封山育菌成果,保証野生菌品質,南華縣還加強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目前已建成以鬆茸、牛肝菌、鬆露為主的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3片、面積3500畝,建成鄉鎮級野生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8片、面積2310畝。
封山育菌。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從山裡到山外
鏈條延伸 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羅興保一般早晨進山採鬆茸,一部分銷售給來村裡收購的商販,然后運往昆明,再流通至世界各地市場﹔一部分通過村裡的電商服務站發往全國各地。
這天中午,在咪黑們村電商服務站的操作台上,工作人員熟練地分揀著當天收來的鬆茸,然后裝入有冰袋和吸水紙的泡沫箱裡,貼上送往北京的標簽﹔下午6點,快遞員會准時上門取件﹔晚上7點半左右,一箱箱鬆茸會被送至南華縣城﹔晚上9點,鬆茸將裝上冷鏈車發往昆明。昆明市場留一部分后,其余的很快通過飛機運往不同城市。
從山林到城市,為保証新鮮野生菌快速“出山”,南華縣以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電子商務廣場、10個鄉鎮電商分中心、128個村(社區)電子商務服務站,並開通南華至昆明長水機場郵航直達專線,新鮮野生菌13小時可達上海、12小時可達深圳,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物流“神經末梢”打通的同時,20年來,南華縣夯實“菌”基礎、穩定“菌”供應、延伸“菌”產業、提升“菌”價值,持續擦亮“世界野生菌王國”品牌。
如何提升產業價值鏈,需要龍頭企業帶動。來到成立19年的南華縣咪依嚕天然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機器不停運轉,工人們正按訂單清點、搬運野生菌系列產品,准備發往全國各地。
走進公司展廳,琳琅滿目的產品讓人眼花繚亂。除了各種菌子的干片、凍片,針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這兩年流行的菌湯包等各類特色產品也有很多。
這家企業只是南華縣眾多從事野生菌收購、交易、運輸、深加工產業鏈的縮影。近年來,南華縣挂牌保護優質野生菌加工企業,落實林地土地優惠、稅收減免、貸款協調等扶持政策,發展野生菌相關產業經營主體774戶、家庭農場35戶、專業合作社21個,培育形成加工企業14戶,有4戶被認定為“省級龍頭企業”。
鮮菌速凍類、干制類、泡酒類、油炸類等野生菌初級加工產品,以野生菌為原料的野生菌醬、調味品、健康養生產品……隨著產業發展,野生菌系列產品種類更是不勝枚舉。2022年,當地野生菌加工產值達到23.5億元。
產業壯大離不開科技助力。近年來,南華縣成立南華野生菌研究院,組建野生菌大數據中心和野生菌基因庫,注冊專利5項、商標25件,“振彝”等5件野生食用菌商標被認定為雲南省著名商標。
野生菌季節性強,如何實現一年四季都有鮮菌,當地探索“公司+合作社+種植大戶”“公司+農戶+基地”“飛地經濟”等食用菌發展模式,補齊產業發展短板。2022年,當地發展羊肚菌、大球蓋菇、香菇、仿生野香蕈、榆黃菇等食用菌1177畝,實現產值4000余萬元。
“產業鏈條仍在不斷補強。”南華縣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作為雲南省唯一一個以野生菌產業為主的“一縣一業”示范縣,縣裡正規劃建設“野生菌加工園區”“雲南國際食用菌交易中心”“中國野生菌產業研發基地”等11個重點項目,加快野生菌產業跨越發展。
開山儀式上,畢摩採摘的首朵鬆茸。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
提升影響 讓“吃菌到南華”成為共識
8月3日一大早,南華縣五街鎮百菌園熱鬧非凡,菌農們穿上節日盛裝相聚於此,等待進山採摘鬆茸。
作為中國·南華第二十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的開場大戲,鬆茸採摘開山儀式當天舉行。
除了開山儀式,緊張刺激的“菌王”爭霸賽,集食、游、購、娛於一體的野生菌不夜城,結合傳統民族歌舞編排的打跳廣場舞,本地名廚與八大菜系名廚現場切磋,以野生菌為主要食材的長街宴……本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內容豐富多彩,即便這幾日南華時晴時雨,依然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以菌為媒,20年來,當地以舉辦野生菌美食文化節為契機,發展野生菌特色旅游。2022年的野生菌美食文化節,網絡曝光量達5.4億次。
節慶引領下,20年來,散落在縣城大街小巷的數百家餐館、酒店相繼推出自家拿手的野生菌美食,菜品之豐富、菜名之獨特,讓人稱奇。目前,南華縣有野生菌餐飲企業311戶,2022年以野生菌為主的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4.6億元。當地還計劃每年培樹20戶雲南省“餐飲名店”,助推“到南華吃菌”成為時尚,讓“吃菌到南華”成為共識。
南華野生菌出名,但南華不止有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彝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39.54%,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彝繡文化在當地源遠流長﹔滇東與滇西之間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上的商貿重鎮﹔位於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華縣境內的大中山林場,是雲南省四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20年來,南華持續發力,將野生菌產業與其他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助力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騰飛。
7月29日,南華縣在昆明舉行推介活動,繡娘將野生菌繡在布上。人民網記者 虎遵會攝
7月29日,南華縣在昆明舉行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推介活動,記者便看到身著彝族服飾的繡娘將一朵朵野生菌的圖案繡在布料上。
8月2日、3日,南華縣五街鎮芹菜塘村將黑山羊、野生菌、彝族傳統結合,舉辦首屆“菌王山”美食文化節。期間,游客們吃著羊湯鍋,圍著篝火和村民們挽手快樂打跳,一派熱鬧祥和氛圍。
產業融合聚力下,南華縣上半年GDP達到547790萬元,同比增長6.2%,排楚雄州第二位。雖是半年數字,但和20年前的2003年整年比,提升了約7.5倍。
砥礪奮進二十載,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南華縣委政府正錨定雲南省委“3815”戰略目標,以拼的勁頭、搶的狀態、敢的氛圍,大抓產業發展、大抓項目建設、大抓招商引資,帶領全縣20萬人民,營造全縣拼經濟、抓項目、促發展的濃厚氛圍。
下一個二十年,南華已經出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