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雲南分網>>雲嶺時評

尋“因”破“困”

論縣級融媒體如何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2023年08月03日14:37 |
小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國際話語權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掌握了國際話語權就意味著在國際社會中掌握了更多主動權。因此,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項刻不容緩且艱巨的任務。新時代新征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是每一位宣傳思想工作者的歷史擔當和使命任務。

但對於很多縣級融媒體而言,是否因為“太基層”,不具備承擔國際傳播任務的能力?也不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呢?筆者認為,連接黨和政府與基層群眾“最后一公裡”的縣級融媒體必須要承擔起這項使命任務,為展示立體、全面、生動的中國形象貢獻力量。筆者從以下三方面淺論縣級融媒體如何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一論“因”和“困”。近幾十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躍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仍然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還是他塑而非自塑。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情勢與新媒體環境,作為一名基層黨媒工作者,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對於縣級融媒體而言,想要作出貢獻絕非易事。一是地域之困。縣級融媒體處於基層,當地的熱點做不到及時傳播開來,總有“在哪個山頭隻能唱哪個山頭的歌”的局限之困。二是專業人才之困。縣級融媒體是在原地方傳統媒體機構改革后建立的縣級新型傳媒單位,機構內的人員大多為“老報人”“老廣電人”,加之許多傳媒專業人才院校畢業后不回到地方就業,造成較大的專業人才缺口。三是新興技術之困。近年來,縣級融媒體中心如雨后春筍破土成長,但受資金、基礎設施、專業人才等限制,無法廣泛應用新媒體傳播的新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5G+4K”或“8K+AI”等,導致很多縣級融媒體看似建好了“中央廚房”,實則卻“鍋灶分開”,還是“穿著新鞋走老路”。

二論“三不可”。由於受到以上“先天缺陷”影響,很多縣級融媒體便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守好一畝三分地”的想法,對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表現出不積極、不作為。筆者認為,越是難啃的骨頭越要敢於挑戰,否則會失去最佳建設期和最終話語權。

一不可做井底之蛙。縣級融媒體要堅定敢於乘風破浪的決心,磨煉捕捉時事熱點的敏銳,鍛造勇於自我革命的意志。二不可妄自菲薄。縣級融媒體切不可有因“太基層”而生出“我不行、我不會、我不干”的思想,一旦事先否定基層宣傳的實力和影響力,則會在“退堂鼓聲”中出現“安於天命”的消極狀態。三不可“夜郎自大”。有的縣級融媒體對國際傳播建設認識局限,隻滿足於“借船出海”,通過“向上投稿”的方式“繞道”實現國際傳播“零突破”,被暫時取得的成績“一葉障目”,未真正考慮本土需求,探索從“根”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具有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素養的人員技能培訓不夠,更缺乏打造個人海外平台賬號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過早地“躺在了功勞簿上”。

三論“怎麼為”。認清形勢,找准問題,縣級融媒體就應該“擼起袖子加油干”。針對以上“三困”,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查缺補漏,用“后天”勤奮彌補“先天”不足。

一要學得進,更要干得好。要遵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努力把握國際傳播規律,提升縣級融媒體的政治敏銳性和歷史使命感,結合當地實際,找思路、找選題、找答案。在宣傳方式、受眾范圍、平台定位上精准發力,有意識、有計劃地開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專項人才培訓,適時打造個人海外平台賬號,探索一套適合縣級融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本土方案”。

二要“沉下去”,也要“跳出來”。縣級融媒體不具備中央媒體平台站位高、信息海量化、傳播時效強、技術先進等優勢,但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最接地氣、最具煙火氣。縣級融媒體要沉浸式踐行“腳力”和“眼力”,真正沉到基層,去發現和挖掘本土的特色亮點,去找基層最觸動人心的“熱氣新聞”。在報道亮點時,不能隻寫亮點,還要結合國內國際形勢,以小見大,用溫情的敘事方式,以微觀層面的個性感染力折射中國成就,用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變化展現中國之治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多維度地展現新時代中國的蓬勃生機。

三要“守”得住,還要“創”得巧。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要促進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確,“守正”就是要堅守中國立場,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加強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治國方略的宣傳闡釋。縣級融媒體要緊跟科學技術發展腳步,創新國際傳播方式,主動融入科技革命,大膽嘗試5G、大數據、雲計算、VR、AI等新興技術,研究掌握現有媒體傳播渠道、交流平台的傳播特點,創新內容形式、提高傳播藝術,持續深化“好感傳播”,打破西方社會的“偏見”印象,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可愛中國。(張楊亦然、馬瑞華)

來源:開遠市融媒體中心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