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調查研究走深走實

當前,各地正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各級黨員干部堅持問題導向,從工作重點、難點等實際出發,深入一線問計於民,思路更清、辦法更多了。調查研究是各級黨員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尤其是對從事基層工作的同志們而言,離群眾更近、對一線更熟悉,做好調查研究更加便利。讓調查研究走深走實,更能做好工作、服務群眾。
調查研究不是一哄而上湊熱鬧,更不能走過場、裝樣子。現實中,有的地方層層調研多次,有的問題年年提、年年說,但幾年過去仍然“濤聲依舊”,工作推進不了、群眾也沒了心氣。讓調查研究走深走實,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題中應有之義。
調查研究不能“蜻蜓點水”,研究問題要像“剝竹筍”由表及裡,弄清楚“問題背后的問題”。比如一談鄉村振興,有的黨員干部就會說村裡“空心化”留不住人,尤其是難以吸引年輕人。止步於此,都是人所共知的問題,算不上調查,更沒有研究。具體到一個村,要分析村裡的優勢資源在哪裡?產業發展空間有多大?吸引外來人才有哪些條件?本村外出人才“回流”有無可能?深海者得蛟龍,隻有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避免無效或低效的調查研究,才能取得“真經”。
研究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是回應群眾訴求,是推動發展。如果調研一番后,調研報告走完程序就束之高閣,隻為了應付工作安排,這樣的調研不妨少點。有的同志說,“老大難”問題無非是缺錢,得等著領導重視才行,這種認識有“怠政”之嫌。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比如村裡要修路、要處理污水,暫時沒錢沒有項目安排,除了等上級安排,基層干部還得積極思考有沒有別的路子?發動群眾能不能干?怎樣才能發動群眾?把調查研究和群眾路線結合起來,不等不靠干起來,才能把調研走實,真正做好“后半篇文章”。
調查研究本身就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工作方式,深入實際聽真話才能摸清情況,不是例行公事走程序,要帶著感情做。到群眾中調研,不能“隔著玻璃看”,屁股都沒坐熱就急著走,而是要和群眾坐到一條板凳上,以心換心拉近感情,才能真正走深走實。是否帶著感情調研,是否和群眾打成一片,既是工作方法問題,也是黨性修養的體現,關乎調研成敗。
端正態度,把情況摸清楚辦法想明白,即使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也會做到心中有數,也能爭得工作對象的諒解。從這個角度說,應該多做些能解決具體問題的調研,不空泛、不一般化,不虛無縹緲、好高騖遠,讓群眾看到解決問題的誠意和成效,才算是走深、走實的調查研究。(施春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