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笑”看“中國筇竹之鄉”節節高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3年04月12日09:2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先談幾個“笑”:

在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滬滇協作筇竹產業園內的筇竹手工藝品加工車間,32歲的陳元現把鋁合金助步器放在手夠得到的位置,繼續來回用砂紙磨竹節。提到每月5000塊工資,公司還發交通補貼時,她開心地笑了。

在大關縣木杆鎮銀吉村的筇竹林裡,28歲的李丁強笑著展示剛採的鮮竹筍。陽光透過林子,洒在他身上。

在木杆鎮木杆村的筇竹山庄農家樂裡,剛收拾完餐桌,52歲的鄧貴明和妻子談到農家樂生意時說:“下午又訂了兩桌”,夫妻倆相視而笑。

不遠處的一家竹筍食品加工廠,42歲的公司負責人鄧貴俊正接待來自浙江的客商,聊到開心處,他不時笑出聲。

一陣陣笑聲像筇竹的竹節一樣,“串”起一二三產。這背后,是被譽為“中國筇竹之鄉”的大關縣推動筇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魄力。

新鮮的竹筍正等待採收。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新鮮的竹筍正等待採收。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地處烏蒙山區的大關縣山高坡陡,平地難尋,但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賜予大關人一份珍貴的禮物——兼具生態和經濟價值的筇竹。

筇竹是《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首批公布的兩個國家三級保護竹種之一,為我國西南地區所特有,其自然分布僅局限於金沙江下游沿岸川滇兩省的狹長地帶。大關縣筇竹面積101.83萬畝,佔世界筇竹面積七成以上。

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大關縣踐行“兩山”理念,真正實現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助力雲南建設特色農業強省,助力鄉村振興。

竹林裡,筇竹長勢正好。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竹林裡,筇竹長勢正好。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三低”變“三高” “中國筇竹之鄉”名副其實

來到筇竹主要分布地木杆鎮,茂林峻嶺,筇竹連綿。竹林下,一根根筇竹筍穿戴著“黃金甲”,齊刷刷地探出毛茸茸的“小腦袋”。

清晨6點多,天剛剛亮,幾口吃完面條,咽下兩個雞蛋,李丁強便騎著三輪車,帶著妻子、父親去自家林地採筍。

採筍裝備需齊全,手套、筍袋、雨衣、小刀缺一不可。筇竹筍外殼有毛刺,不戴手套可不行。筍袋是由編織袋改制的有背帶的口袋。筇竹是典型的陰性植物,生長之地海拔較高,空氣濕度相對大,採筍時最好穿上雨衣。小刀用於削筍外殼。

採筇竹筍不需刀砍,更不能鏟挖,隻需俯下身子,手貼近地面,捏住竹節處,輕輕用力一扳,隨著“啵”的一聲,鮮嫩的筇竹筍便被扳下來了。

下午2點,李丁強的採筍告一段落。此時雖衣服濕漉泥濘,腿腳酸疼,但收獲不小。

接著回家削筍,即用削筍刀將竹筍的外殼剝掉。削筍時,筍尖沖人,筍尾沖外,小刀順勢由筍尖削向筍尾,再由筍尾削向筍尖,一支鮮筍便剝好了。

待全部剝完,李丁強騎車去收購點售賣。這天,五十多公斤鮮筍收入六百多塊錢。

回到家裡,菜已備好,涼拌的筍,炒的筍,肉湯裡也有筍。在他看來,有筍就有了山珍味道。

每年採筍季從3月持續到4月底,期間李丁強的日常大抵如此,他會從務工的廣東東莞返家採筍,結束后返回東莞。一個多月裡,他每天和家人鑽進20多畝的竹林,多的話每天採筍100多公斤,收入2000多元。整季下來,採筍收入兩三萬元。

以前採筍收入如何呢?“產量低、品質低、價格低。”李丁強用“三低”總結。

為啥?“過去,上山採筍人多,掠奪式採筍導致竹筍‘三低’。”木杆鎮人大主席程勇道出原委。

近年來,大關縣將筇竹定為“一縣一業”產業發展,統一規劃,科學種植,精細管護。“要剪小留大、剪老留嫩、剪近留遠、剪細留粗……”李丁強背起專家總結的管護口訣。

大關筇竹在科學管護下由“三低”變“三高”,竹筍年產量從過去的0.8萬噸提升到3.5萬噸,價格這幾年穩定在每公斤十二三塊錢,品質更是沒得說,遠銷日本、韓國。

如今,大關縣是雲南省唯一的“一縣一業”筇竹筍產業特色縣,唯一的筇竹筍綠色食品產業基地縣,亦是全省首個“中國特色竹業之鄉”。大關筇竹筍也已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筇竹之鄉”。

以筇竹為主要材料做成的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以筇竹為主要材料做成的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特”“產”融合 “大關筇竹”聲名遠播

大關筇竹面積超百萬畝,把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勝勢,得延長、補齊、強化產業鏈,放大“特”的優勢,提高“產”的效益。這也是當地黨委政府這些年自上而下努力的方向。

筇竹筍味甘鮮嫩、品質上乘,被譽為“筍中之冠”。來到加工竹筍的雲南鑫興食品公司,負責人鄧貴俊忙著接待客商,倉庫裡袋裝、罐裝的各式筇竹筍產品正等待出庫。

鄧貴俊做筇竹筍加工生意24年,去年公司加工筇竹筍七八百噸,產值超1000萬元,是當地筇竹筍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

每年筇竹筍採收季,鄧貴俊便安排人上山收鮮筍,范圍除了大關,還涉及周邊的鹽津、永善。鮮筍經初選后儲存,再根據訂單加工,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

“以前工藝粗放,產品種類隻有三四種,后來加大研發力度,產品種類增加到四五十種,口味越來越多。”鄧貴俊說,去年他投資1000多萬元對廠房改擴建,並引入了新的生產線。再過兩三天,今年的鮮筍就將入庫,新建的標准化廠房將正式運轉。

筇竹不僅是筍用竹,也是很好的材用竹。自然生長3到4年的老竹,是加工竹工藝品和竹家具的最佳竹材。去年,李丁強家靠售賣以前隻能當柴燒的竹材收入七八千元。

提到務工收入,陳元現開心地笑起來。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提到務工收入,陳元現開心地笑起來。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來到大關縣滬滇協作筇竹產業園,在大關山下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筇竹手工藝品加工車間,陳元現忙著加工以筇竹為主要材料的茶杯底座。公司一樓大廳裡擺放著各式筇竹工藝品,大到桌椅家具,小到拐杖、燭台、毛筆,經過陳元現等人的雕琢,都成為了精美實用的物品。

公司總經理歐進是大關當地人,和家人做筇竹手工藝品加工生意已有五六年光景。去年他們和浙江安吉一家工藝品企業合作成立大關山下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專注筇竹工藝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公司可以制作60多個種類的筇竹工藝品,期待到年底能實現2000萬元的年產值。”他說。

近年來,大關縣在筇竹精深加工方面持續用力,推進竹筍、竹材、竹葉、筍殼等全竹利用,不斷提升“大關筇竹”品牌影響力。目前,當地培育和發展的筍材加工企業已達11家,特別是一個接一個東西部協作項目為大關筇竹全產業鏈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大關縣筇竹文化傳承及竹材創新利用示范園、木杆鎮向陽村筇竹產業示范園、高橋鎮竹筍初加工廠、吉利鎮回龍村竹筍初加工廠……這些正在建設或已建成的項目,增強了大關筇竹產業發展的韌性和穩定性,助力筇竹產業成為大關“一縣一業”的富民支柱產業。

青年展示勞動成果。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青年展示勞動成果。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以“竹”為媒 繪就新藍圖

竹王、筍王爭霸賽,剝筍技能比賽,民族風情表演,筇竹筍宴……4月9日至10日舉辦的大關縣首屆筇竹文化節精彩不斷,游客們在青山綠水間逛竹海、看演出、品美食,各自樂在其中。

競爭最為激烈的莫過於剝筍技能大賽。在游客們的加油打氣聲中,團體賽、單人賽、趣味賽輪番上演,剝筍高手熟練又快速地刀削、手撕,一根根皮薄肉厚、鮮嫩惹人的筇竹筍便脫去毛殼翻飛而出。

這兩年,大關縣以筇竹為媒,以節慶為紐帶,搞活農旅融合的鄉村游,激發筇竹產業的乘數效應,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鄧貴明是當地農旅融合的受益者,2019年,瞅著縣裡大力發展筇竹產業,每年採筍季,來游玩的客人不少,他投資50多萬元開了農家樂,起名“筇竹山庄”。

筇竹山庄的招牌自然是筇竹筍,黃燜雞、豬腳湯、涮牛肉……隻要是菜,鄧貴明都把筍當配料﹔涼拌筍、炒筍干、泡椒筍……以筇竹筍為“主角”的菜也不少。

有招牌菜打頭陣,鄧貴明家的農家樂生意不錯,節假日每天能有十多桌客人。就算非節假日,每天也有四五桌。一年下來,毛收入30多萬元,刨除食材、人工等必要開支,純收入也有10多萬元。拿4月8日這天來說,從早到晚來了10多桌客人,兩口子忙不過來,專門請人幫忙。

鄧貴明家這樣的農家樂,在木杆鎮有13家。“還不夠。”程勇說,鎮裡正將民族風情、筇竹產業結合,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文化節期間評選出的竹王展示。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文化節期間評選出的竹王展示。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農文旅融合需自上而下統籌,大關縣依托“人無我有”的百萬畝筇竹資源,正構建“竹林氧吧+工業旅游+休閑娛樂”的筇竹生態產業體系,推進筇竹人家、筇竹民宿、筇竹小鎮、竹林休閑生態園、竹林康養體驗中心等項目,以點帶面,以面促點,讓“人無我有”變“人無我優”。

一產做優、二產做強、三產做活……大關筇竹全產業鏈發展其時已至。截至目前,當地竹產業綜合產值達14.8億元,受益群眾17.3萬人、佔全縣農村人口的72.5%。當地黨委政府正錨定目標,保持定力,真抓實干,確保到“十四五”末竹產業綜合產值達45.23億元,到2035年建成100億級的筇竹循環全產業鏈。

當然,要讓百萬畝筇竹更好地轉化成“金山銀山”,讓子孫后代取之不盡,便要想方設法讓百萬畝筇竹更美更綠更長久。這是發展的要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准則。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