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會運動嗎?(把自然講給你聽)

捕蠅草合攏、含羞草閉合葉片……被稱作“植物睡眠運動”的感夜性運動,是植物感性運動的一種
多年前,我們在雲南曲靖發現了一塊特別的大羽羊齒類植物葉片化石。化石上,葉片中脈兩側有對稱的昆虫啃食痕跡。這樣的痕跡何以形成?是因為昆虫啃食時,葉片恰好閉合嗎?
一件標本偶然性強,科學研究需要更多証據。2020年11月,我們發現了第二件不同物種的大羽羊齒類植物標本,也有對稱的昆虫啃食痕跡。而在今天的植物界,感夜性植物葉片合攏時被昆虫取食,也會留下相似的對稱結構。因此,我們推測:數億年之前的大羽羊齒類植物存在感夜性。
感夜性運動是植物運動的一種,和活蹦亂跳的動物相比,植物扎根某處不挪窩,似乎談不上運動。其實,很多植物都有運動行為。向日葵花盤追逐太陽,含羞草一碰便閉合葉片,更不用說幾乎所有的植物根系都會向水肥充足的方向生長。科學家將多種多樣的植物運動分為兩大類: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
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植物受單向外界因素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被稱為向性運動,即哪一方向給予植物刺激,植物就會做出相應變化。向日葵等植物跟隨太陽變化而轉動,就是典型的向性運動。
被稱作“植物睡眠運動”的感夜性運動,是植物感性運動的一種。捕蠅草合攏、含羞草閉合葉片……震動、觸碰、溫度或濕度變化等不定向的外界刺激,有可能引發植物的局部運動。比如隨著晝夜交替,感夜性植物的葉片就會發生規律的周期性合攏或下垂。達爾文發現,有18個科的植物存在感夜性運動現象,除了蕨類植物中存在一例可靠報道外,感夜性現象全部出現於被子植物中,尤以豆科和酢漿草科植物最為普遍。
由於缺乏化石証據,長期以來,我們對植物感夜性運動的起源和演化歷程知之甚少。豆科和酢漿草科植物的感夜性是否起源於大羽羊齒類植物?雖然化石証明大羽羊齒類植物也具有感夜性,但前期研究表明,大羽羊齒類植物在2.5億年前就完全滅絕了。我們猜測:植物葉片的感夜性運動可能在不同植物支系中存在多次獨立起源:盡管植物支系不同,但由於生存環境相似等原因,最終出現了趨同演化。
(作者為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員,本報記者楊文明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4日 第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