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再唱幸福歌
早春時節,出騰沖市區,沿途金燦燦的油菜花像一片片金燦燦的海洋,快到清水鎮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時,不時有三兩成群的游客沿旅游步道緩行。
來到村口,穿過綠樹掩映的寨門,沿著石板路緩步前行,一路黃牆黛瓦、牛頭圖騰,原始又古朴。
春節已過,但村裡游客依然不少。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近年來,在黨委政府引導下,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又是國家4A級景區、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第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的佤族聚居村寨拓展思路,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振興,讓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佤族村民趙家海家的“什麼都好賣”小賣鋪在村子中間,地段好,是游客打卡必去的“網紅小店”。這些年,借助發展鄉村旅游的紅利,小賣鋪生意越來越好,趙家海家小日子蒸蒸日上。
“這樣的日子,以前不敢想!”坐在自家小賣鋪前,趙家海爬滿皺紋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
69歲的趙家海年輕時干泥瓦匠,雖說日子艱難,但靠著不錯的手藝和踏實肯干,光景在村裡已算不錯。
家裡一兒一女,趙家海努力掙錢供養,希望將來有出息。雖說女兒學習成績一般,初中畢業后沒再讀書,但兒子爭氣,不僅考上大學,后來還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這讓趙家海臉上有光。
可隨著年歲增大,加上30多年泥瓦匠生活,他身體每況愈下,慢慢干不了重活。兒子快大學畢業時,借著家裡的好位置,他開起小賣鋪,“賺點‘油鹽錢’”。
趙家海在小賣鋪裡忙活。希奕璇攝
小賣鋪賣些村民們必需的生活用品和小孩吃的零食,一年到頭利潤不過千把塊,真就隻能賺點“油鹽錢”。
日子眼看就這樣溫溫吞吞過下去,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支持下,村裡迎來大變樣:深一腳、淺一腳的“泥水路”變成寬闊干淨的石板路,“杈杈茅屋”被黃牆黑瓦的農家屋舍代替,曾經“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風吹”的狀況不見了。
基礎設施提升的同時,傳統耕種模式也在改變。村裡優化種植結構,種上茶葉、核桃、萬壽菊等經濟作物,村裡人日子開始改善。2017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整村脫貧。
村口的油菜花海。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整村脫貧后,村裡利用良好的綠色生態資源,結合佤族民族風情發展鄉村旅游。
佤族文化民俗館、民族文化活動廣場、農耕文化觀景台……整合各種幫扶資金后,一個獨具特色的佤寨慢慢呈現出來,游客越來越多。
為帶領大伙一道致富,村裡成立旅游專業合作社,統籌旅游發展。合作社實行股份制,每戶村民交納10元即為社員,每戶出資入股后,年終就能享受分紅。
好政策帶來好日子,趙家海家不例外,小賣鋪換了新貨架,騰沖市煙草專賣局的客戶經理常上門服務,教他怎麼擺貨,怎麼經營利潤高。店裡還捎帶售賣自家做的大米粑粑,每個5塊錢,少的話每天能賣三四十個,多的話能賣六七十個。烤干的野生菌,自家產的草果、茶葉也放到鋪子,供游客選擇。
去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相比往年,春節涌入村裡的游客更多,民宿家家爆滿。趙家海家的小賣鋪生意火爆,每天毛收入超過千元,大米粑粑、烤干的野生菌、茶葉、草果也好賣,真的是應了店名:“什麼都好賣”。
為讓游客更有體驗感,春節期間,村裡組織佤族歌舞表演,村民們和游客打起鼓,敲起鑼,一派歡樂祥和,年味彌漫村裡。
趙家海的兒子正把蒸好的大米粑粑盛出來。希奕璇攝
濃厚氛圍裡,趙家海和兒子兒媳商量著怎麼把民宿盡快開起來,增加家裡收入。旁邊的火塘火燒著正旺,廚房裡妻子忙著蒸大米粑粑,蒸汽從鍋蓋的四周竄出,帶著甜滋滋的味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在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大伙正齊心協力加油干,放大“特”的優勢,提高“產”的效益,阿佤人民正唱著新歌。
中午時分,採訪結束出村,村口的油菜花海此起彼伏,一派生機勃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