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紅塔區青花街
多彩文化在這裡綻放魅力

夜幕降臨,華燈璀璨,玉溪市紅塔區青花街熱鬧起來。傣味涼蝦、哈尼糯米等百余種特色美食色香味俱全﹔青花瓷器、彝族刺繡、納古刀具等非遺和民族文化產品琳琅滿目。美食與文化碰撞,民族與歷史交融,在晚風中演繹出街區的包容與靈動,質朴而溫雅。
玉溪青花街於2020年3月28日開街,是雲南省重點文旅項目。街區通過深度挖掘玉溪青花瓷歷史文化,以古瓷窯址為魂,開拓青花瓷復燒、文創非遺、特色美食等產業,集歷史文化、技藝傳承、民族文化等元素於一體,是全省首座以青花瓷文化為主題的一站式微度假生活體驗創意街區。
“青花街從最初的招商引資、商戶安排、業態布局開始,就朝著民族團結、共融發展的方向努力,致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玉溪青花瓷歷史淵源深厚、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為打造青花街提供了豐富的創意素材。”青花街項目由紅塔區政府招商引資引進的玉溪青花瓷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招商運營,公司股東桂雍介紹,街區引入了彝族、傣族、回族、哈尼族、蒙古族等15個少數民族的餐飲、非遺及文創產品,在357戶商戶中佔比近一半。根據各民族飲食文化和產品風格差異,在對商戶和業態進行布局時,讓左鄰右舍相互交叉、商戶之間良性競爭、各個民族融合發展。如今,青花街形成多民族互嵌式促進、共融性發展的良好局面。
走進民族特色購物一條街,除省內外的陶瓷產品外,還有久負盛名的江川七彩象和致銅道合的銅器、通海孔雀銀樓和雲天石的銀器以及納古聚藝刀剪和古雅小筑刀具、新平的花腰花民族特色服飾等,200余個特色民族產品在這裡聚集。
在玉溪本土民族企業小龍茵青花街展示窗口,曲線完美的傣族裙裝、花鳥圖案的彝族外衣、銀扣成排的蒙古族服飾……各少數民族的衣服和飾品依次排列,古典與現代相融、傳統與時尚結合,令人愛不釋手。記者了解到,小龍茵採用“公司+基地+繡娘”的模式實現刺繡作品的市場化、商業化運營。截至目前,已建立小龍茵繡娘基地(傳習館)6個,擁有刺繡非遺傳承人12位,簽約繡娘600余人,培訓繡娘達4000人次。
“青花街是一個非常好的對外宣傳和展示街區,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化從這裡再次走向了全省、全國甚至世界。”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小龍茵創始人錢曉麗介紹,他們以彝族刺繡文化為主,傣族、苗族等玉溪8個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為輔,在傳承玉溪老祖輩手工藝的基礎上,引入新的設計和時尚元素。產品種類有衣帽鞋包、家居用品、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等,深受消費者喜愛。
通海縣納古鎮素有手工業之鄉的美譽,其中,納家營村是一個以回族為主體民族的村落,刀具生產和銷售的歷史非常悠久,全村有刀具生產制作單位38戶,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英國等,年產值達4000多萬元。
“2020年3月,在通海縣委宣傳部的支持和引薦下,我們得以在青花街租下一個鋪面。為了讓大家在這裡站穩腳跟、發展壯大,青花街免了所有商戶兩年的租金,為我們增添了信心和動力。”通海縣納古聚藝工藝刀剪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納恆龍介紹,納古刀具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到了青花街后得到更好的發展,每天的銷售額近3000元。
在美食街區與民族特色街區連接處,有一個小廣場,叫民族團結進步小廣場,青花街自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創建以來,經常在這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傳統花燈小品、時尚街舞、少數民族器樂表演等,以及七夕、端午等中華傳統文化活動,讓“我們都是一家人”的理念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有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們才能深度挖掘並充分展示玉溪及全省各地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美食文化,這些元素是青花街的根和魂。我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走各民族和諧共融發展的道路,深耕文化,厚植特色,做強街區。”桂雍說。
團結心語
玉溪青花瓷器的燒制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雲南玉溪與江西景德鎮、浙江江山並稱為中國三大青花瓷產地。通過對歷史的挖掘、傳統技藝的傳承、美食文化的發揚,玉溪散發出濃郁的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氣息,又彌漫著熱乎乎的煙火氣。既是一個靈魂的棲息地,又能看到鮮活的市井百態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記者感悟
以歷史為依托、文化為媒介,民族文化充滿生命力和發展張力。民族美食歷久彌新,青花古窯重放光彩。從歷史中走來,在民族交融中升華,走向世界,邁向明天。(浦美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