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我們都是收信人” 阿佤人民唱響幸福之歌

張帆 徐元鋒 符皓 蔡樹菁
2022年09月13日11:4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一年前的8月20日上午,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下班壩自然村的廣場上,當地群眾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歡慶一件大喜事——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的10位老支書回信了。

此前,在見証佤山大地從刀耕火種到小康生活的歷史巨變后,心懷感恩的10位老支書於2021年聯名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佤山人民在新時代的幸福生活。

在歡慶回信現場,身著紅色佤族服飾的老支書們,滿心激動地傳閱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老支書們:“脫貧是邁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們要繼續抓好鄉村振興、興邊富民,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促進邊疆繁榮穩定。希望你們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我們都是收信人。”一年來,佤山人民歡欣鼓舞、感恩奮進,學回信、見行動、辦實事。圍繞“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目標,滄源縣迅速出台建設“三好示范縣”的決定和實施方案,謀劃280個項目,明確建設目標、責任單位、完成時限,將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目標化、項目化、責任化、制度化。

一年來,一大批“三好”項目快速推進,切實增進佤山人民福祉。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當天,佤山人民身著盛裝,在下班壩廣場載歌載舞歡慶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感恩奮進 建設好美麗家園

嶄新的特色民居次第排開、屋頂清一色的紅瓦格外醒目,整潔干淨的水泥道路通組入戶,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鮮花環繞、門前插著國旗……

這便是邊境線附近的勐董鎮龍乃村的“顏值”。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當天,部分老支書合影留念。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2021年11月17日至18日,雲南省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情況總結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啟動現場會在滄源縣召開。會議明確用3年時間,將雲南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成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雲南省委省政府、臨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現場觀摩龍乃村,檢驗建設成果。龍乃村的建設經驗,為雲南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提供示范。

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有啥不一樣?村民的感受最具說服力。

每天傍晚,從甘蔗地裡忙完回家,吃完飯,42歲的龍乃村村民趙俄色便會換上佤族服飾,來到村中的廣場上,與村中其他婦女一起伴著音樂跳起佤族舞蹈。

趙俄色表示,這些年在黨委政府幫助下,村子道路硬化,自來水入戶,家裡蓋起了新房,生活大變樣。村容村貌的煥然一新,再加上村子抵邊的特色風情,使得游客慕名而來。

心懷感激的趙俄色和村民便在閑暇之余自發排練佤族舞蹈,為村子的旅游發展增添“流動風景”。

邊境線附近的龍乃村。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據了解,在滄源縣,共有23個邊境村要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力爭到2024年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抵邊村寨要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身處佤山腹地的村寨也不能落下。以坐擁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色資源的班洪鄉班洪村為例,這一年來,該村也迎來發展新機遇。

早起后,和其他村民一樣,班洪村下班壩自然村50歲的佤族村民李尼毛照例拿出竹筐,往門口一放,擺上香蕉、黃瓜和野菜等農副產品,等待來下班壩旅游的游客購買。一天下來,最高能賣200多元。

“以前走四五公裡,把香蕉拿到鄉街子也不一定能賣出去,現在放在門前,就有人來購買。”看到有游客近前,李尼毛忙起身迎了過去。

把下班壩建成美麗的小康村,是“三好示范縣”明確的重點任務。下班壩游人增多,農產品好銷售,正得益“三好示范縣”方案的推進。

下班壩自然村風光。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通過‘三輪’驅動、‘四權’集中、‘六化’同步,班洪村走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班洪村黨總支書記楊志良解釋,“三輪”即成立合作社、鄉村治理理事會、鄉村振興理事會,“四權”即村黨組織負責人同時兼任上述3個機構負責人,“六化”即資源利用集約化、資產歸屬集體化、建設方式互助化、經營模式合作化、農民職業化、大事小情協商化。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班洪村以下班壩景區為依托,相繼建成養豬場、蜂蜜加工廠、竹筍加工廠。

一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成為國家AAA級景區的下班壩景區,又相繼新建感恩碑、感恩廣場等紅色旅游項目,提升景區軟硬件設施,引導村民對房屋進行特色包裝,對庭院進行“微菜園、微花園、微果園、微田園”改造。

環境更美,旅游體驗更好,班洪村三產融合發展勢頭迅猛。“2021年,班洪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32.88萬元,居臨滄市第一名。”楊志良說。

一年來,覆蓋勐董、勐來、勐角、糯良4個鄉鎮的世界佤鄉鄉村振興示范園項目也快速推進。該項目范圍內,融合山、水、林、田、湖、草、村及當地特色文化為一體的各類田園綜合體不斷涌現。

一村一寨,處處是風景﹔產業興旺,家家致富忙。

位於世界佤鄉鄉村振興示范園核心區的糯良鄉班考村班鴿自然村風光。王雲東攝

“我們將‘建設好美麗家園’融入到鄉村振興和興邊富民工作中,按照三產融合發展思路謀劃農業農村工作,做到紅色引領、綠色發展。”滄源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張立亞透露,2021年以來,滄源縣圍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田園綜合體建設、鄉村旅游建設,在資金、項目上重點傾斜,培育茶、糖、米、蜜、旅游等十大億元產業項目。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發展不斷夯實,建設好美麗家園,佤山人民村比村、戶看戶,綠化美化你追我趕:或開門見綠,或鮮花繞屋,或觸手可摘蔬果,或把幸福繪在牆上……古老邊寨換新顏,鄉村振興入畫來。

守望相助 維護好民族團結

“佤族漢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丟伴。”這是滄源縣佤族人民世代謹記的族訓。

長期以來,佤山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因,深深植根於各自的血液中。

班洪抗英盟誓遺址。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1934年,滄源17個佤族部落在班洪剽牛盟誓,誓與英國侵略者抗爭到底。周邊各地各族群眾雲集響應,組建義勇軍奔赴佤山,與佤族同胞並肩作戰。

一年來,滄源縣充分利用好班洪鄉、班老鄉的紅色資源,講好新時代“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民族團結故事。

老支書們深入佤山學校為師生們宣講。滄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下班壩廣場的紀念碑上,當地特地用漢、佤文字鐫刻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內容,下班壩廣場也更名為感恩廣場。每個月,都有兩位老支書到設於班洪鄉的宣講站,常態化宣講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這些新增紅色資源與班洪鄉原有的抗英盟誓遺址、抗英紀念館等有機整合,使班洪鄉成為滄源縣講好新時代“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當下,根據滄源縣“三好示范縣”方案,班洪鄉和班老鄉正在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范區”的道路上接續發力。

參與寫信的班老鄉帕浪村老支書趙三木嘎今年67歲。早年,趙三木嘎還在任時,為激勵村民利用好當地氣候資源種好橡膠樹,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帶領本村佤族群眾,從臨滄市永德縣引來10戶漢族群眾落戶帕浪村。大家齊心發展橡膠產業,共享橡膠收益。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以來,趙三木嘎精氣神十足,在村裡挨家挨戶宣講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並結合先輩們攜手並肩抗擊侵略者的故事,激勵引導村民將民族團結納入村規民約,代代相傳。

宣講回來,老支書趙三木嘎(左)和尼紅(右)在班老鄉政府門口的抗英遺址碑前合影。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我們村各民族不分彼此,大家的目標就是相互幫助、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趙三木嘎自豪地說,在全村各族群眾齊心努力下,截至目前,帕浪村橡膠樹種植規模已超過1000畝,全村單靠橡膠,戶均收入已超過2萬元。

老支書們維護好民族團結,帶領各族村民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故事,也激勵著佤山大地村村寨寨的黨員干部。

在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勐角村老寨自然村,57歲的彝族村民賀英旺曾是該村的小組長。

靠種養殖、烤酒和開店,賀英旺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僅養蜂一項,他一年的純收入就超過2萬元。

“新蜂桶,蜂不進去怎麼辦?”

“新桶要洗過,用蜂蠟多擦一下洞口和內壁。”

見野生蜂蜜市場行情好,毗鄰的新寨自然村的佤族群眾上門向賀英旺請教養蜂技術。賀英旺傾囊相授,還當場拿出蜂蠟相贈。

在他帶動下,一年來,新寨村養蜂戶從無到有,發展到10余戶。

“我家有,他家也有﹔我家有得吃,他家也有得吃。”賀英旺質朴的話語,透露出當地各民族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的良好風氣。

截至目前,滄源縣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並持續鞏固示范創建成果﹔建成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23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5個﹔建成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4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3個。

滄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盟誓大會現場。王雲東攝

根深葉茂、源遠流長的民族團結氛圍,造就了佤山的過去,也終將創造佤山的未來。

“學回信 感黨恩”,2021年10月20日,滄源縣隆重舉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盟誓大會,各族代表齊聚縣內的葫蘆小鎮文體廣場,鄭重盟誓:“永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同心同德 守護好神聖國土

班洪鄉政府和班老鄉政府門口,兩塊抗英遺址碑庄嚴聳立,記錄著佤山人民同仇敵愾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英勇事跡。

硝煙散去,先輩們同心同德、守護神聖國土的鏗鏘誓言,依然在新時代的佤山大地回響。

今年70歲的班老鄉上班老村老支書王岩團,是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老支書之一,他也是佤山著名的抗英英雄保衛國的后代。20年前,他毅然把唯一的兒子送到軍營參軍。

疫情發生以來,邊境防控壓力陡增。

“守邊衛國,祖宗的精神不能忘。”在建設邊境立體化防控設施過程中,王岩團和其他老支書一起,發動寨子裡的村民全員出動,頂風冒雨為項目建設出工出勞,用實際行動夯實邊境物防、技防基礎,守護神聖國土。

一時間,在滄源縣近150公裡的邊境線上,沿邊村寨村民支援邊境立體化防控設施建設的自覺行動,成為邊境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龍乃村聯防隊員正在巡邊。滄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五級書記抓邊防、五級段長守邊境,強邊固防,守土有責。

在龍乃村,該村下轄村寨離邊境線最近處就200來米。

“越是節日期間,越不能掉以輕心。身在邊境村,我們一定不能放一人進來。”作為強邊固防最前沿的責任人之一,該村黨總支書記趙愛軍帶領村裡的聯防隊員在抵邊一線嚴防死守,24小時不間斷。

趙愛軍曾在一個節日的夜晚,在堵截過程中,與偷越國境的不法分子扭打在一起,最終與聯防隊員協力,成功制止了一起有著40多人參與的偷越國境行為。

“萬一他拿刀捅我,我可能就成烈士了。”站在村頭,指著不遠處的邊境線,回憶驚心動魄的堵截過程,趙愛軍平靜地說道。

同樣在龍乃村,佤族村民趙向東自2002年至今,一直巡護守衛著村子邊上的4塊界碑。

趙向東(左一)和同伴正在聯防所執勤點檢查過往車輛駕乘人員健康碼。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疫情發生以來,巡邊常態化,趙向東又主動請纓到設於村邊的永舍三級邊境聯防所,與聯防所的民警、民兵等聯合值守。

執勤點離家不到300米。為守好邊境,趙向東吃住都在執勤點,極少回家。“這是我的工作,堅決不能疏忽大意。”多年前,這裡曾發生過有人試圖損壞界碑事件,趙向東不敢掉以輕心。

一年來,在邊境線上,滄源縣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邊境村寨各族群眾守土有責。

“我們身在邊疆,心向中央。”滄源縣委書記唐興平介紹,在強邊固防、防控疫情工作中,滄源縣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邊防、五級段長守邊境”機制,先后向125個抵邊村(居)民小組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和干部,共設置段長1047名,每日投入工作力量近萬人,通過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對邊境地區和邊境線24小時定點值守和巡邏管控。

“疫情發生以來,900多天時間裡,滄源取得‘零輸入、零疑似、零感染’的防控成果。”唐興平說。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一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鼓舞下,在奮進鄉村振興、興邊富民的路上,佤山人民奮力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滄源縣城全景。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一組數據,見証著佤山大地一年來的發展勢頭:2021年,滄源縣GDP達58.72億元,同比增長10.1%,全省增速排名從2020年的第九十位上升至第三十三位。2021年,滄源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870元,同比增長9.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692元,同比增長10.4%。2022年上半年,滄源縣GDP達30.55億元,增長7.4%,增速位列臨滄市第二位……

過上幸福生活的佤山人民,心懷感恩,繼上世紀60年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之后,再次作詞譜曲,在佤山大地唱響《阿佤人民幸福歌》:“總書記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雲潮涌﹔木鼓聲聲傳情意,古老邊寨沐春風……”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